
(1).亦作“ 罔像 ”。古代传说中的水怪。或谓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水之怪曰龙、罔象。” 韦昭 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肿。”《庄子·达生》:“水有罔象。”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 薛综 注:“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尧臣 《送圣民学士知登州》诗:“ 始皇 安得长,阴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注:“罔象,水盛貌。”
(3).虚无。《文选·王褒<洞箫赋>》:“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注:“罔象,虚无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见《庄子·天地》。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
“罔象”一词含义丰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解析:
罔象(又称“罔像”“魍象”)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水怪或木石之怪。据《国语·鲁语下》描述,其形象如“三岁小儿,赤目、黑色、大耳、长臂”,以人为食,别名“沐肿”。在《庄子·达生》中,罔象被归类为水神,司马彪注称其“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古人认为此怪可通过绳索束缚捕获。
《楚辞·远游》中有“沛罔象而自浮”之句,南宋朱熹注为“水盛貌”,意指水流宏大、充盈的状态,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观的壮阔。
《文选·洞箫赋》李善注将罔象解释为“虚无罔象然”。道教典籍《性命圭旨》进一步引申为“忘形之谓”,指修行时思维活动静止、达到忘我境界的状态。晋代支遁诗作中亦有“罔象掇玄珠”等表述,暗含道家玄虚思想。
《庄子·天地》寓言中,“象罔”是虚构人物,象征无思无虑、超越形名的状态。罔象与之相通,体现道家对“无心”境界的追求。
“罔象”融合了神话、自然、哲学与宗教内涵,既指具象的水怪,又延伸至抽象的水势与虚无概念,并在道家思想中成为超越表象的象征。如需更完整的文献出处,可参考《国语》《庄子》等古籍及相关注释。
罔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没有法度、没有规矩。它的拆分部首是网(丝网)和羊(羊儿),共计11划。该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网和羊的组合,表示羊儿被困在网中无法逃脱的形象。
在繁体字中,罔象的写法为「罔像」。繁体字是中国汉字的一种形态,与简体字区别在于字形的复杂性。繁体字通常被用于书法、文化领域以及部分地区的日常书写中。
在古时候,罔象的写法为「罒象」。古代的汉字形状和现代略有不同,但基本结构相似。
例句:
1. 这个社会法制不完善,导致一些人做起了罔象之事。
2.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遏制罔象行为的发生。
3. 在社会上,必须对罔象行为严厉打击。
组词:罔顾、罔计办法、罔辜、罔知、罔顾大局。
近义词:无规矩、无法、胡作非为。
反义词:规范、守法、守规矩、合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