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罔象的意思、罔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罔象的解释

(1).亦作“ 罔像 ”。古代传说中的水怪。或谓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水之怪曰龙、罔象。” 韦昭 注:“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肿。”《庄子·达生》:“水有罔象。”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一云:水神名。”《文选·张衡<东京赋>》:“残夔魖与罔像,殪野仲而歼游光。” 薛综 注:“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尧臣 《送圣民学士知登州》诗:“ 始皇 安得长,阴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注:“罔象,水盛貌。”

(3).虚无。《文选·王褒<洞箫赋>》:“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注:“罔象,虚无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见《庄子·天地》。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但敷生灵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罔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源自道家哲学和古典文献,主要表示“虚无”“虚幻”或“不存在”的概念。它常用于描述抽象、无形的事物,强调事物本质的空无性。在词源上,“罔”意为“无”或“不”,“象”指“形象”或“表象”,合起来表达一种超越具体形态的哲学意境。例如,在《庄子》中,罔象被用来比喻道的无形无象,体现道家对宇宙本源的思考。

从汉语词典角度,罔象的解释包括:

为提升权威性,参考以下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罔象”一词含义丰富,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解析:

1.神话传说中的水怪

罔象(又称“罔像”“魍象”)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水怪或木石之怪。据《国语·鲁语下》描述,其形象如“三岁小儿,赤目、黑色、大耳、长臂”,以人为食,别名“沐肿”。在《庄子·达生》中,罔象被归类为水神,司马彪注称其“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古人认为此怪可通过绳索束缚捕获。

2.水势盛大之貌

《楚辞·远游》中有“沛罔象而自浮”之句,南宋朱熹注为“水盛貌”,意指水流宏大、充盈的状态,常用于形容自然景观的壮阔。

3.虚无与道教概念

《文选·洞箫赋》李善注将罔象解释为“虚无罔象然”。道教典籍《性命圭旨》进一步引申为“忘形之谓”,指修行时思维活动静止、达到忘我境界的状态。晋代支遁诗作中亦有“罔象掇玄珠”等表述,暗含道家玄虚思想。

4.同“象罔”的哲学意象

《庄子·天地》寓言中,“象罔”是虚构人物,象征无思无虑、超越形名的状态。罔象与之相通,体现道家对“无心”境界的追求。



“罔象”融合了神话、自然、哲学与宗教内涵,既指具象的水怪,又延伸至抽象的水势与虚无概念,并在道家思想中成为超越表象的象征。如需更完整的文献出处,可参考《国语》《庄子》等古籍及相关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哀慕安内白玉腴弊末冰天趁节琛献车座痴迂翠以羽自残导衍大显身手洞冥都吏愤邑凫卢貂腹心之患港汊干健干命归乡国花呵咄鹤胫侯牧化境欢戚毁沮火精剑讲功箭楼焦燥羯羠即景生情景序磕搭克济狂鞭筐缘朗夕连缉流渐免祸硗戛穷州全权劝侑趋班群儿日长至如获至宝丧道三寝审核审计石椁熟货掀豗嚣烦析珪胙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