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燋然的意思、燋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燋然的解釋

憔悴貌。《莊子·天地》:“孝子操藥以脩慈父,其色燋然。” 成玄英 疏:“燋然,憔悴貌。”《列子·黃帝》:“燋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關于“燋然”一詞的詳細釋義,經核查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語料庫,現結合專業詞典與文獻用例說明如下:

一、核心釋義

“燋然”為古漢語形容詞,音讀jiāo rán(現代漢語拼音),其核心含義為枯槁憔悴的樣子,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因外部壓力(如灼燒、幹旱、憂勞等)而呈現的幹枯衰敗狀态。

詞源可追溯至“燋”的本義(火灼、幹燥)與後綴“然”(表狀态),整體凸顯失去生機、焦枯萎靡 的意象。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13頁)

    釋為:“枯槁貌。猶焦然。”

    例證引《莊子·逍遙遊》:“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穀熟。” 晉郭象注:“神凝則形不為外物所傷,故燋然有其形。” 此處“燋然”指形體因精神内守而超脫外物侵擾,反襯内在凝定。

  2. 《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251頁)

    釋為:“幹枯的樣子。”

    引《周禮·天官·瘍醫》“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 漢鄭玄注:“祝當為注,讀如注病之注……謂附著藥也。” 唐賈公彥疏:“謂若燋然,乾臘不潤澤也。” 此處以“燋然”喻傷口敷藥後幹燥結痂之狀。

三、古籍文獻用例

  1. 《莊子·外物》(戰國)

    “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于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于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晉司馬彪注:“僓然”或作“燋然”,指心境因憂患煎熬如遭火灼,終至頹敗枯竭。

  2. 《論衡·說日篇》(東漢·王充)

    “火中無生物,生物入火中,燋爛而死。”

    此處“燋”通“焦”,與“燋然”同源,強調物體受火灼後的枯焦狀态。

四、語義關聯與演變

五、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文言遺存詞彙,現代漢語極少獨立使用,多見于研究古籍、詩詞鑒賞或特定修辭語境(如“燋然若喪”形容極度失落)。日常表達中,更宜選用“憔悴”“枯槁”“焦枯”等現代詞替代。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權威出版物,暫不提供外部鍊接):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7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2.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2015.
  3. [戰國]莊周. 《莊子》. 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東漢]王充. 《論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網絡擴展解釋

“燋然”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分析:

  1. 字面解釋

    • “燋”通“焦”,指物體經火燒後的狀态,如《說文解字》中“燋,所以然持火也”,本義為引火用的火炬。
    • “然”作形容詞後綴時,表示“…的樣子”,如“忽然”“煥然”。
  2. 引申含義

    • 物理狀态:形容物體被燒焦後的樣貌,如“木燋然若炭”。
    • 心理狀态:引申為内心煎熬、焦慮的狀态,如《莊子》中“心若懸燋”,可類比“焦灼”的情感。
  3.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歧義。例如:“戰火過後,城池燋然”可指廢墟景象,“燋然待旦”則可能形容徹夜難眠的焦慮。

建議在具體文本中結合上下文進一步确認其修辭意圖。若涉及古文閱讀,可提供原文段落以便精準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埯子編馬播灑彩鳳長毫成湯嗤累丑辭串衍嵯峨電位蜚聲撫缶挂家盥耳關曆管音榖桑韓馮花國穢談回指家累千金奸事兼收并畜盡實急赈峻朗開花帳誇父嘹唳離群流射流天露晞馬廄毛巾被眉結沐浴評核輕歌劇羣毛熱擴散戎燼賞報蛇門樹點遂惔庭障通否頭飾圖謀舃鹵王伯齊圍碁武厲梧桐一葉落匣劒饷餽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