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言的意思、常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言的解釋

[common saying] 習慣上常說的諺語、格言一類的話,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詳細解釋

(1).平常說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

(2).平庸的言詞。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卷中 儲光羲 詩評語:“ 儲公 詩,格高調逸,趣遠情深,削盡常言,挾風雅之迹,浩然之氣。”

(3).民間流傳的口頭語,如諺語、格言等。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釋俗》:“ 孫炎 作反切語,本出於俚俗常言,尚數百種。” 元 無名氏 《賺蒯通》第一折:“常言道: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金6*6*梅詞話》第二五回:“常言道:剪草不除根,萌芽依舊生。” 王安友 《協作》:“常言說:虛了實不得,瘸了走不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常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常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常言指民間長期流傳、表達生活經驗或哲理的固定語句,具有口語化、簡練通俗的特點。

詞性:名詞

示例:

“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勸人珍惜時間。”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二、核心特征

  1. 結構固定性

    常言多為定型化的短語或短句,如“遠親不如近鄰”“病從口入”,其用詞和語序通常不可隨意更改。

    來源:【《漢語熟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來源民間性

    常言起源于大衆生活實踐,反映傳統價值觀與社會經驗,例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體現養生智慧。

    來源:【《中華諺語志》商務印書館】

  3. 功能勸誡性

    常言通過比喻、對比等修辭傳遞教訓或警示,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強調忠言逆耳的價值。

    來源:【《中國俗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文化作用

常言作為語言文化遺産,兼具教育功能與民俗研究價值。其凝練的表達方式便于傳播知識,維系文化認同,例如“滴水穿石”隱喻持之以恒的力量。

來源:【《民俗語言學》遼甯教育出版社】


常言是漢語中高度凝練的民間智慧結晶,以固定結構承載生活哲學,兼具語言規範與文化傳承雙重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常言”是漢語中常見的表達形式,通常指民間流傳的諺語、格言或口頭語,具有通俗易懂、蘊含生活智慧的特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特點

  1. 核心含義
    常言指日常生活中廣泛流傳的習慣用語,包括諺語、格言等,例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類表達往往通過簡練的語言傳遞經驗或道理。

  2. 語言特征

    • 結構固定:多為偏正式短語,如“人勤地不懶”。
    • 口語化:常見于口頭交流,如“常言道”常作為引語使用。
    • 曆史傳承:部分常言源自古代典籍或文學作品,如元曲《賺蒯通》中的“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

二、功能與示例

  1. 傳遞經驗與警示
    例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将軍們總是打最後一場戰争”則暗喻思維滞後性。

  2. 反映文化價值觀
    如“愛牙日”宣傳語“牙口好,胃口棒”結合健康觀念與押韻表達。

三、曆史與文學關聯

四、總結

常言作為語言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集體智慧的凝結。其簡潔性和哲理性使其在曆史長河中持續流傳,成為漢語表達的重要特色。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年部憑草木蕭疏側殺昌亡儲蓄銀行村婢道殣相枕發酸負恨改絃高密侯圪蛋閨房果藕顧養駭浪黑業荷橐持籌皇嗣讙噪魂旦矯伐金鼓喧阗金菊酒勢機杖隽句開鋤良訊鄰女留别亂潰屢盟苗狩明目陌額腦力篇翰皮猴子峭僻畦畝蚑蠕绻領曲謹灑掃身當其境神經戰殊徑庶吉士陶柳恬沖庭合問察無生話銜杯相孰仙士枵腹終朝蕭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