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ustling]∶形容風吹樹葉等的聲音
秋風蕭騷
(2) [desolate;bleak]∶形容景色冷落
(1).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五代 齊己 《小松》詩:“後夜蕭騷動,空階蟋蟀聽。” 宋 歐陽修 《呈元珍表臣》詩:“披條泫轉清晨露,響葉蕭騷半夜風。” 郭沫若 《長春集·遍地皆詩寫不赢》詩:“樹葉蕭騷作響,微風吹送清香。”
(2).蕭條凄涼。 唐 祖詠 《晚泊金陵水亭》詩:“ 江 亭當廢國,秋景倍蕭騷。” 宋 範成大 《公辨再贈複次韻》:“書生活計極蕭騷,爝火微明似束蒿。” 清 西泠酒民 《蝶戀花·秋日湖上》詞:“一片明湖歌舞舊,景色蕭騷,恁處堪回首。”
(3).稀疏。 宋 陸遊 《初秋書懷》詩:“二十年前已二毛,即今何恨鬢蕭騷。” 明 張四維 《雙烈記·行遊》:“桃腮柳眼争妍,六橋艷陽還若昔,雙鬢蕭騷不似前。” 清 吳偉業 《翠峰寺遇友》詩:“不堪從置酒,白髮自蕭騷。”
“蕭騷”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文學解析
一、本義:形容風聲、草木搖落聲
“蕭騷”本義指風吹草木發出的凄涼聲響,多渲染秋日寂寥之境。如五代·李中《秋雨》雲:“蕭騷谡谡響長廊,斷續檐聲送晚涼”,以聲襯景,突出秋雨蕭瑟之感。此義項源于“蕭”的凄清義與“騷”的擾動義結合,見于《漢語大詞典》“蕭條凄涼;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條目(《漢語大詞典》1997版)。
二、引申義:形容稀疏、冷落之态
引申為草木稀疏或景象荒涼。如宋·範成大《科桑》詩:“斧斤留得萬枯株,快意天心待爾扶”,暗含桑林凋零後“蕭騷”之态(《範石湖集》)。
借指頭發稀疏斑白,喻年華老去。清·黃景仁《賀新郎·太白墓》詞:“蕭騷短鬓經秋後”,以草木凋零喻白發叢生(《兩當軒集》)。
三、文學用例與經典語境
四、字源考據
參考資料
“蕭騷”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可呈現豐富的意象:
形容風吹樹葉等的聲音
多用于描寫風吹動樹木或物體時發出的輕微響聲,帶有蕭瑟的意境。例如:“秋風蕭騷”。
形容景色冷落、蕭條凄涼
常用于描繪自然或場景的荒涼、衰敗感,如“蕭騷的秋景”。
稀疏、零落
可指事物分布不密集的狀态,如“枝葉蕭騷”。
自然聲響的描寫
如五代詩人齊己在《小松》中寫:“後夜蕭騷動,空階蟋蟀聽”,用“蕭騷”形容深夜風吹松葉的聲響,與蟲鳴交織的寂寥氛圍。宋代歐陽修詩句“響葉蕭騷半夜風”也屬此類用法。
景象的蕭條感
清代西泠酒民在《蝶戀花·秋日湖上》中,以“蕭騷”烘托秋日湖畔的冷落景色。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兼具聽覺與視覺的雙重意象,如既描述風吹樹葉的聲響,又暗含秋景的孤寂感。需注意其與“蕭瑟”“蕭條”等近義詞的細微差異:“蕭騷”更偏向具象的聲景結合,而後者多強調主觀情感色彩。
來源說明:以上釋義綜合參考了詞典解釋(如)及古詩文用例(如),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理解。
安仁半籌莫展躄疾草垛策筮承印赤寰蟲孼楚咻呆僗打棚二視匪石之心非同兒戲風鬣楓樹苓姑妄言之海門恒屬龢熟厚厚火祥簡禮羁屬基墌決導軍工開滌踉踉跄跄鍊精令媛流離遇合黎蒸蘿圖率民眉目蒙恩被德面譽背毀明悟彌歲嗯哎牛犢泥污扒山虎平殄品系秦緩戚屬秋省鵲填河沈遊實彈壽宮四無量心蘇合香汰黜土方工程五粒風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