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亡沒”。死亡。《三國志·蜀志·楊儀傳》:“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 魏氏 ,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南史·褚蓁傳》:“ 蓁 子 向 字 景政 ,年數歲,父母相繼亡沒,哀毀若成人。”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漢書·東方朔傳》,委瑣煩碎,不類諸篇,且不述其亡殁歲時,及子孫繼嗣。”
亡殁是漢語中表示“死亡”的書面語詞彙,具有莊重、委婉的色彩,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表達。其詳細釋義及解析如下:
亡殁(wáng mò)指生命的終結,即死亡。
該詞屬于同義複合詞:“亡”本義為逃離、失去,引申為死亡;“殁”專指生命終結。《說文解字》釋“殁”為“終也”,強調生命的自然終結。二者組合後,詞義更為莊重,常見于古籍、碑銘或正式文書。
“亡”的演變:
甲骨文象形為刀刃隱蔽狀,本義為“逃匿”(《說文解字·亡部》),後引申為“消失”“死亡”。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乃自刎而死。”此處“亡”即指生命消逝。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殁”的專指性:
“殁”從“歿”(mò),《說文》注“終也”,特指自然死亡或壽終,區别于非正常死亡的“夭”“薨”。如《論語·學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沒”通“殁”,指父親去世。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詞彙 | 語義側重 | 語體色彩 | 使用場景 |
---|---|---|---|
亡殁 | 生命終結的莊重表述 | 書面、正式 | 碑銘、史書、訃告 |
逝世 | 對尊者的死亡敬稱 | 莊重、尊敬 | 官方文件、新聞報道 |
殒命 | 非正常死亡(含悲壯) | 書面、文學化 | 戰争、英雄事迹描述 |
故去 | 口語化委婉表達 | 中性、通俗 | 日常交談 |
商務印書館,2016年:明确标注“亡殁”為“死亡”的書面語。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釋“亡”為“死”,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懷公亡”;釋“殁”為“終,死”,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伯樂既殁兮”。
1998年版:收錄“亡殁”詞條,例證引自《顔氏家訓》“亡殁之後,求諸道旁”。
“亡殁”作為承載傳統文化禮敬意識的詞彙,其使用需契合莊重語境,在現代漢語中多見于文史研究、宗教儀式或特定書面表達。
“亡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拼音為wáng mò,其含義與使用場景如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研究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如曆史小說、碑銘)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莊重、正式的語體色彩。
阿英白雀榜額蚫螺貝夾摽摽并然勃然奮勵跛觋不可枚舉滄溟黜昏啟聖大中至正定額獨丁惡事反杜林論防團沸鼎風漣撫勞傅麗個體戶廣嗣孤吟含畜酣寝好行紅堂堂僵桃代李踐揚結末禁奸九班珂裡戀軒陵尚鳴晨默究内侄女牛螉骈溢七步之才瓊漿玉液起止攘羭熱補人王讪論山陽笛勝概贳患手軸書稿水害天雞壺投間抵隙瓦西裡耶夫兄弟無神遐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