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亡没”。死亡。《三国志·蜀志·杨仪传》:“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 魏氏 ,处世寧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南史·褚蓁传》:“ 蓁 子 向 字 景政 ,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哀毁若成人。”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汉书·东方朔传》,委琐烦碎,不类诸篇,且不述其亡殁岁时,及子孙继嗣。”
亡殁是汉语中表示“死亡”的书面语词汇,具有庄重、委婉的色彩,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其详细释义及解析如下:
亡殁(wáng mò)指生命的终结,即死亡。
该词属于同义复合词:“亡”本义为逃离、失去,引申为死亡;“殁”专指生命终结。《说文解字》释“殁”为“终也”,强调生命的自然终结。二者组合后,词义更为庄重,常见于古籍、碑铭或正式文书。
“亡”的演变:
甲骨文象形为刀刃隐蔽状,本义为“逃匿”(《说文解字·亡部》),后引申为“消失”“死亡”。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乃自刎而死。”此处“亡”即指生命消逝。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殁”的专指性:
“殁”从“歿”(mò),《说文》注“终也”,特指自然死亡或寿终,区别于非正常死亡的“夭”“薨”。如《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没”通“殁”,指父亲去世。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词汇 | 语义侧重 | 语体色彩 | 使用场景 |
---|---|---|---|
亡殁 | 生命终结的庄重表述 | 书面、正式 | 碑铭、史书、讣告 |
逝世 | 对尊者的死亡敬称 | 庄重、尊敬 | 官方文件、新闻报道 |
殒命 | 非正常死亡(含悲壮) | 书面、文学化 | 战争、英雄事迹描述 |
故去 | 口语化委婉表达 | 中性、通俗 | 日常交谈 |
商务印书馆,2016年:明确标注“亡殁”为“死亡”的书面语。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释“亡”为“死”,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公亡”;释“殁”为“终,死”,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伯乐既殁兮”。
1998年版:收录“亡殁”词条,例证引自《颜氏家训》“亡殁之后,求诸道旁”。
“亡殁”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礼敬意识的词汇,其使用需契合庄重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多见于文史研究、宗教仪式或特定书面表达。
“亡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拼音为wáng mò,其含义与使用场景如下: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如历史小说、碑铭)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庄重、正式的语体色彩。
爱贤念旧悲怆本银冰障不声不气才辞储嗣登山陟岭调粉丁丁列列酆城狱风警风力发电趺萼附火覆伞革佃鲠议禬禳鼓老含冰茹蘗和一浑塠自扑翦弊讲贡贱士讦控惊天地泣鬼神恐曷口语狂荡灵便荔枝香泷路緑峥峥没了捆儿没深没浅梅丸谋食内状凝朴湓噎钤摄青海省亲昭秋荼曲垂认帐施布室学受恩孰复水晶猴子四大四门博士缩地檀施天作铁钉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