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舉止,舉動。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一:“凡修道者皆不裸身露髻,枉濫無辜,起止飲食,悉應依科。” 宋 嶽飛 《奏乞視親疾劄子》:“臣老母 姚氏 年幾七十,侵染疾病,連月未安,近復腿腳注痛,起止艱難。”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顔甲·驢乞假》:“隻從昨日回便患頭旋惡心,起止未得,且乞假将息。”
(2).猶起迄。 宋 陳顯微 《古文參同契解》:“世之學者見丹經紫書火候之説,述進退文武之功,有始終起止之異,不狐疑者鮮矣。”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答熙載九問》:“大令草常一筆環轉,如火筯劃灰,不見起止。”
起止是現代漢語中表示時間或空間範圍的複合詞,由“起”和“止”兩個語素聯合構成。其核心含義為“開始與結束”,既可指具體的時間節點,也可用于抽象事件的過程界定。
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起止”定義為“開始和結束”,常用于描述時間或行為的邊界,如“項目起止日期”“行程起止點”。該詞具有中性色彩,適用于正式與非正式語境。
引申義與用法
《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指出,“起止”在古漢語中可引申為“行事的準則”,如《宋史·職官志》載“考覈官吏,必明其起止”,強調對事務全流程的規範。現代漢語中多保留本義,引申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
詞源與結構分析
從構詞法看,“起”甲骨文字形像人從坐姿起身,本義為“開始行動”;“止”甲骨文描摹腳掌,原指“停止行進”。二字組合後通過反義聯合構成新詞,符合漢語“對立統一”的構詞規律,同類詞如“進退”“得失”等。
語用示例
《新華詞典》列舉典型搭配為“起止時間”“活動起止範圍”,強調對連續狀态的限定功能。例如:“本次展覽的起止時間為8月1日至8月15日”,此處“起止”明确界定事件的時間跨度。
學術界定
語言學界将“起止”歸類為“範圍限定詞”(《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商務印書館),其句法功能常作定語或賓語,如“确定實驗起止”“标注起止頁碼”,在公文、學術寫作中具有高頻使用特征。
“起止”是一個複合詞,由“起”(開始)和“止”(結束)組成,通常用于表示某個事件、過程或時間段的開始與結束。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時間範圍
如“起止日期”“起止時間”,用于明确事件的有效期。
例句:活動的起止時間為2025年5月1日至5月7日。
空間範圍
如“起止地點”,描述行程或路線的起點與終點。
例句:本次馬拉松的起止點均設在市中心廣場。
流程或操作
如“操作起止步驟”,指某項任務從啟動到完成的步驟。
例句:請按照說明書标注的起止流程安裝設備。
“起始” vs “起止”
“起始”僅強調開始(如“起始階段”),而“起止”包含開始和結束的雙重含義。
“終止” vs “起止”
“終止”僅指結束(如“合同終止”),而“起止”需兩者并存。
如果需要更具體的應用示例或語境分析,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進一步解答。
閉目塞聰兵艦朝饔懲羹吹韲橙實稱雨道晴沖幄俦類雛兒出衆楚重瞳道宇二韭防患未萌煩溽鋒起粉合麻碎鞏鞏苟祿圭角過橋抽闆鼓蓬蓬捍蔽鶴困雞群橫蔑轟發毀誣火艙狡客敬忌浄心井星津堠霁止铿爾苦活,苦活兒樂此不倦涼清祿祉毛筆毛蛋蛋子名場木牛流馬判斷句飄漾清塵求媚壤策散流設建深壁申寫識要塌嘴讬終亡藝崄塞小郎熙朝瑞品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