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冕”是一個曆史人物名詞,指元代著名畫家、詩人王冕。以下為詳細解釋:
王冕(約1287年–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他出身貧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學成才,曾寄居寺廟借佛燈夜讀。成年後多次科舉不第,遂遊曆四方,晚年隱居九裡山,以賣畫為生,拒絕朱元璋授官。
其詩作多關注民生疾苦,如《傷亭戶》揭露鹽工悲慘生活,語言質樸直白。著有《竹齋集》,風格兼具隱逸情懷與社會批判。
少年放牛時因偷聽私塾課程忘牽牛而遭父親責打,後母親支持其求學,遂寄居寺廟堅持苦讀。性格孤傲,常戴高帽、披蓑衣遊走市集,時人視其為“狂生”。
被《明史》立傳,譽為“梅神”,其畫梅技法影響明代劉世儒等畫家。綜合藝術成就與文人風骨,成為元末文人畫的代表性人物。
注:關于生卒年份,不同文獻存在差異(如漢典記為1335-1407),此處采用較主流的1287-1359年說。
《王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位高權重的官員或宰相。
《王冕》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王”和“冕”。其中,“王”是表示皇帝的意思,它的部首是“玉”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4;“冕”是表示冠冕、帽子的意思,它的部首是“冖”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5。
《王冕》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制。在古代,宰相的冠冕形狀莊嚴華美,代表了其高位威儀。因此,後人用“王冕”來比喻位高權重的官員。
《王冕》的繁體字為「王冕」。
在古代,「冕」的寫法略有不同,字形像是兩個廣反的形狀相連,代表冠冕的形狀。舊時又稱作“冥”。「王」的字形在古代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位官員品行高潔,一直被人稱為“王冕”。
王者、王國、王室、皇冠、宰相、冠冕
王相、宰輔、冠冕堂皇
庶民、平民、貧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