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鏗鈜 ”。象聲詞。形容聲音洪亮。《文選·左思<吳都賦>》:“與夫唱和之隆響動,鐘磬之鏗耾有殷。” 李善 注:“鏗耾,大聲。”按,耾,五臣本從金作“鈜”。 宋 蘇轼 《李公擇求黃鶴樓詩》:“石扉三扣聲清圓,洞中鏗鈜落門關。”
“铿耾”是一個古代漢語中的象聲詞,主要用于形容聲音的洪亮或铿锵有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铿耾”讀音為kēng hóng,屬于聯綿詞,常用來模拟鐘、磬等樂器發出的渾厚聲響,也可形容其他響亮的聲音。其異體寫法包括“铿鈜”“铿鍧”等,均表意相近。
“铿耾”多用于古典文學作品,需注意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與之相關的詞彙還有“铿锵”(kēng qiāng),後者更側重聲音的節奏感,而“铿耾”更強調音色的渾厚與洪亮。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文選》《徐霞客遊記》等文獻。
铿耾(kēng hāo)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铿锵悅耳的聲音。
铿耾的部首分别是金字旁和耳字旁,全字共有15個筆畫。
铿耾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铿字意為金屬相撞的聲音,耾字意為耳朵,表示聲音的傳播和感受。
铿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鏗鄵。
根據《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古時候铿耾的寫法為“鏗虍”。虍字是虎的舊字形,用來表示聲音的強烈和有力。
他的演奏使得整個音樂廳充滿了铿耾之音。
铿耾的相關組詞有铿锵、悅耳、音響。
铿耾的近義詞有悅耳、動聽。
铿耾的反義詞有沉悶、低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