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欲的意思、可欲的詳細解釋
可欲的解釋
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老子》:“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見可欲則真正之心亂,勢利陳則刼奪之塗開。”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一:“蓋賢也,貨也,皆可欲也。”
詞語分解
- 可的解釋 可 ě 允許:許可。認可。甯可。 能夠:可見。可能。可以。不可思議。 值得,認為:可憐。可悲。可親。可觀。可貴。可歌可泣。 適合:可身。可口。可體。 盡,滿:可勁兒幹。 大約:年可二十。“潭中魚可百許
- 欲的解釋 欲 ù 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欲念。欲望。 * 。食欲。 * 。禁欲。縱欲。 想要,希望:欲蓋彌彰。欲罷不能。欲速不達。 需要:膽欲大而心欲細。 能要:搖搖欲墜。山雨欲來風滿樓。 婉順的樣
網絡擴展解釋
“可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kě yù
- 核心含義:指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該詞強調外界事物對人心産生的誘惑性,常與克制欲望的哲學思想相關聯。
出處與經典引用
- 《老子》第三章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意為不展示引發欲望的事物,民心便不會混亂。此句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通過減少誘惑維持社會安定。
- 《抱樸子·诘鮑》(晉·葛洪)
“見可欲則真正之心亂”,說明欲望會擾亂本心,需警惕外物誘惑。
- 《廣陽雜記》(清·劉獻廷)
“賢也,貨也,皆可欲也”,指出品德與物質均可成為欲望的對象。
用法與例句
- 古代語境:多用于讨論人性與道德,如《東京賦》“目不見其可欲”,強調避免接觸誘惑以保持心性。
- 現代造句:
“過度展示奢侈品可能成為‘可欲’,激發非理性消費。”
相關概念
- 哲學延伸:在政治哲學中,“可欲性”(desirability)指制度或原則是否值得追求,但此用法為現代引申,與古漢語原義不同。
- 近義詞:誘惑、欲念之物;反義詞:無欲、淡泊。
“可欲”一詞源自道家思想,指引發欲望的外在事物,強調通過克制誘惑實現内在平和。其用法貫穿古代經典至現代語境,兼具倫理與實踐意義。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老子》及《抱樸子》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可欲
可欲(kě yù)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漢字組成。"可"是"可以"的意思,表示可能。"欲"表示渴望、垂涎、願望。結合起來,"可欲"表示一種強烈的欲望、渴望、貪求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在漢字拆解中,"可欲"可以按照部首的劃分進行拆分。"可"是由"口"作為部首組成,"欲"是由"欠"作為部首組成。"可"的筆畫數是5,"欲"的筆畫數是11。
來源和繁體
可欲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衡山之什》中。在繁體字中,"可"為「可」,"欲"為「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可"字的古字形為「口」,而"欲"字的古字形為「欲」。
例句
1. 他對財富有着可欲的渴望。
2. 她對美食的可欲難以抵擋。
組詞
1. 可欲不可求
2. 可望可欲
3. 可想而知的欲望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渴望、貪婪、貪心。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滿足、知足、恬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