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蠟丸中的奏章。《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會 契丹 河陽 節度使 崔廷勳 以兵送 耿崇美 之 潞州 , 行德 ( 武行德 )遂乘虛入據 河陽 ,衆推 行德 為 河陽 都部署。 行德 遣弟 行友 奉蠟表間道詣 晉陽 。” 胡三省 注:“作表置之蠟丸中,故謂之蠟表。”
“蠟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源自古代文書傳遞的特殊形式。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封存在蠟丸中的奏章,主要用于古代秘密傳遞重要文書。這種做法通過蠟封保護文書内容,防止受潮或洩密,常見于軍事或外交密報場景。
《資治通鑒》記載五代時期武行德“遣弟行友奉蠟表間道詣晉陽”,胡三省注:“作表置之蠟丸中,故謂之蠟表”。這印證了蠟表作為密封文書的實際應用。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提到“形容人容貌黯淡”的引申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誤用或衍生解讀,建議以曆史文獻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蠟表》是一個成語,意指以蠟封存的時計,比喻靜止不動的時間。
《蠟表》的部首為虍(hū)。
《蠟表》共有10畫。
《蠟表》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新兒女英雄傳》中。故事中,主人公秦緻被李素救出後,感慨萬分而寫下了這個成語。
《蠟表》在繁體字中寫作「蠟錶」。
古時候,《蠟表》的寫法稍有不同,以繁體字「蠟錶」為例,「蠟」字在古代字典中标注為「耒+翟」,翻譯為羊毛上脂的樣子,「錶」字在古代字典中标注為「金+悶」,意為周身金綠的器皿。
他整天像蠟表一樣,一動不動坐在那裡。
組詞:蠟燭、蠟紙、蠟狀、蠟燭花。
近義詞:冰封、定格、停滞。
反義詞:快速、流動、緊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