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發散纓。形容匆忙急迫不及整束。《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鬭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嚴複 《救亡決論》:“此種舉動,豈 英 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項德澤,不然,何被髮纓冠如此耶?”
被發纓冠是漢語成語,讀音為pī fà yīng guàn(“被”此處通“披”),形容情勢急迫時倉促行動、無暇整理儀容的狀态,引申為急人之難、奮不顧身之義。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被發”
“被”通“披”,指披散頭發。古時成年男子需束發戴冠,披發被視為失禮或倉促之舉。
來源:《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往救之,可也。”
→ 孟子以“同室之人相鬥”比喻緊急情境,強調救人時可不顧儀容。
“纓冠”
“纓”為系冠的帶子,“纓冠”指匆忙中未系好冠帶,戴着松散不整的帽子。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不暇束發而結纓往救,言急也。”
例:清·嚴複《救亡決論》:“被發纓冠,兩害相權取其輕。”
例: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被發纓冠,慈母救嬰兒。”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292頁):
“被發纓冠:披散頭發,來不及系好帽帶。形容急迫或慌亂。”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年版。
《成語源流大詞典》(劉潔修編著):
“源于《孟子》,喻危急關頭奮不顧身之舉。”
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例:章炳麟《革命道德說》:“被發纓冠以救鄰國,義也。”
“被發纓冠”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pī fà yīng guān(注意“被”通“披”,讀作pī),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因情況緊急而匆忙行動,來不及整理頭發和帽帶。多指急于救助他人時的慌亂狀态。
示例:
嚴複《救亡決論》:“此種舉動,豈英之前人曾受黑番何項德澤,不然,何被發纓冠如此耶?”
源自《孟子·離婁下》:
“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發纓冠而救之可也。”
意為:若同室之人争鬥,即使披頭散發、帽帶未系也應立即去制止。
強調對他人的急迫救助之心,而非字面的儀容不整。孟子用此比喻即使儀态失當,也應優先救人,體現儒家“仁”的思想。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愛不忍釋暧昧不明安貧樂賤蚌孕雙珠保衛團便溺變齊儲廥翠舘錯悮蹙折冬年節頓踬紡車乏少蜚鳥峯嶺奉祀複寫紙伏刑挂箭管帶鴻雀畫種诨話焄膻狡狙介懷浄發金絲桃劇讀拘防孔疏曠闊斂發謹饬禮範馬耳夢兒亭民潰青翰舟清潭茕茕遒邁饒爽軟翁鞋山菌扇筤十步香車受懲罰樹幹熟記四聚酸苦淘融鐵打頭罩拖延望屋以食先澤邪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