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滅。《後漢書·張玄傳》:“﹝明公﹞以次翦除中官,解天下之倒縣……則 邊 章 之徒宛轉股掌之上矣。” 唐 李德裕 《讨回鹘制》:“其 回鶻 既已破滅,義在翦除,宜令諸道兵馬,并同進讨。”《朱子語類》卷十六:“如用兵禦寇,寇雖已盡翦除了,猶恐林谷草莽間有小小隱伏者,或能間出為害,更當搜過始得。”
(2).排斥。 清 龔自珍 《與徽州府志局纂修諸子書》:“蒙知二三君子,必不忍重翦除埋沒忠清、文學、幽貞、郁烈之士女,以自試其文章。”
“翦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iǎn chú,其核心含義是徹底清除、消滅或排斥,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古籍《後漢書》《朱子語類》等。
《翦除》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表示除去、删除、清除等意思。
《翦除》的部首為羽,有12個筆畫。
《翦除》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以追溯至《周禮·春官·志第十一》:“翦除其罪,興師以讨兇”。
漢字翦除的繁體寫法為「翼除」。
在古代,翦除的寫法有時候也變化過。比如在先秦時期,有時會使用「㭎」作為翦除的寫法。
1. 為了保持公共場所的清潔,我們需要翦除亂貼亂畫的行為。
2. 老師要求學生把錯誤答案翦除,重新寫上正确的答案。
3. 那些不良習慣需要及時翦除,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組詞:翦草、翦刀、翦剪、翦截。
近義詞:剪除、去除、清除。
反義詞:保留、保持、保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