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除蔽障。語出《莊子·田子方》:“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宋 葉適 《送劉德修》詩:“發覆洗塗糊,召和開褊迫。” 宋 蘇舜欽 《送施秀才》詩:“紺囊出文章,發覆見寳璧。”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物理幽玄,人知淺眇。安得一切智人出興于世,作大歸依,為我啟蒙發覆耶!”
“發覆”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基本解釋
指“揭除蔽障”,即去除遮蔽物或揭示被掩蓋的事物。這一含義直接來源于《莊子·田子方》:“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引申意義
常比喻啟蒙思想、揭示真相或突破認知局限,如宋代葉適《送劉德修》中用“發覆洗塗糊”形容消除困惑()。
“發覆”兼具動詞性與比喻性,核心在于“揭示”或“突破遮蔽”。其古典淵源深厚,現代多用于強調對深層問題的闡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發覆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發”和“覆”兩個字組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發”字的部首是“發”,總筆畫數為5。
“覆”字的部首是“卩”,總筆畫數為18。
“發”字是一個多音字,有“fā”、“fà”兩個讀音,意為放出、放射、發生、發動等。
“覆”字的意思是覆蓋、掩蓋、推翻、覆滅等。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這個詞的來源。
《發覆》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篇中,作者逍遙子使用了這個詞表達“萬物皆有以成其害”的意思。
此外,“發覆”也是繁體字,其形狀和發音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
例如,“發”字的古代寫法中,上部字形中間有一橫折線,下部字形中有一豎畫。
“覆”字的古代寫法中,下部字形由方型變為交叉的兩根短橫線。
以下是一些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發覆”這個詞:
1. 民衆的不滿情緒發覆成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2. 我們不能讓個人的私心發覆公正的判斷。
3. 經過反複的實驗,科學家們終于發現了誘發疾病的發覆因素。
在漢語中,我們還可以通過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來加深對“發覆”的理解。
常見的組詞有“發展”、“發射”、“覆蓋”等。
與“發覆”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推翻”、“推倒”、“掩蓋”等。
相反的詞語有“揭示”、“顯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