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惑的意思、罔惑的详细解释
罔惑的解释
(1).不惑。《后汉书·独行传赞》:“乘方不忒,临义罔惑。”
(2).欺枉蛊惑。《旧唐书·崔胤传》:“日在禁闈,罔惑朕躬。”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四:“专挟邪説,罔惑上听。”
词语分解
- 罔的解释 罔 ǎ 蒙蔽,诬: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骗)。欺罔。 无,没有: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无穷,久远)。置若罔闻。 古同“惘”,失意。 古同“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器具。 笔画数:
- 惑的解释 惑 ò 心疑不定,不明白对还是不对:疑惑。困惑。惶惑。智者不惑。 使迷乱:迷惑。惑乱。惑人耳目。蛊惑人心。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学角度考释,“罔惑”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复合动词,其核心语义可解析如下:
一、单字本义溯源
-
罔(wǎng)
- 《说文解字》释为“网也”,本义为渔猎工具,引申为“蒙蔽”“欺骗”。段玉裁注:“罔,犹蔽也。”
- 在否定语境中通“无”,如《诗经·大雅》“罔极”即“无常、无准则”。
-
惑(huò)
- 《说文》:“惑,乱也。从心或声。”指心智迷乱、判断失准。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强调其“疑而不决”的心理状态。
二、复合词“罔惑”的语义结构
“罔惑”属同义连用复合词(如“追逐”“树木”),通过语义叠加强化表达:
- 核心义:通过蒙蔽手段使人陷入认知混乱
- 行为性质:主动施加的欺骗性干扰(罔) + 被动产生的思维错乱(惑)
- 结果状态:对象丧失判断力,陷入迷茫困惑
三、权威辞书释义与经典用例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欺蒙迷惑”,引《后汉书·刘陶传》:“罔惑百姓,欺诈天地。”
- 此处指统治者用虚假信息愚弄民众,凸显其社会危害性。
-
《辞源》(修订本)
注:“蒙蔽使迷惑”,引《汉书·王嘉传》注:“罔,诬也……谓诬惑也。”
-
王力《古汉语字典》
指出“罔”通“網(网)”,喻指“编织谎言使人受困”,与“惑”构成使动关系。
四、语义辨析与近义词对比
词语 |
侧重点 |
行为动机 |
典型语境 |
罔惑 |
欺骗+心智操控 |
主动施加认知扭曲 |
政治欺骗、宗教蛊惑 |
迷惑 |
客观干扰致人困惑 |
可被动或无意识 |
现象复杂难解 |
蛊惑 |
毒害性煽动 |
恶意诱导堕落 |
邪说传播 |
五、语用特征与消亡原因
- 高频使用期:先秦至两汉文献常见,如《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
- 消亡动因:
- 双音化进程中,“迷惑”“欺骗”等替代词更符合口语化需求;
- “罔”的否定义(如“置若罔闻”)成为主导用法,使动义项萎缩。
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古籍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注:古籍类工具书通常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如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罔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ǎng huò,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基本释义
-
不惑
指内心坚定、不受迷惑,常用于形容人面对道义或抉择时的清醒态度。
出处:
- 《后汉书·独行传赞》:“乘方不忒,临义罔惑。”
- 此处强调在道义面前保持清醒,不为外物所动。
-
欺枉蛊惑
指用欺骗、迷惑的手段扰乱他人。
出处:
- 《旧唐书·崔胤传》:“日在禁闱,罔惑朕躬。”
- 宋代司马光《涑水记闻》也提到“专挟邪说,罔惑上听”,暗含对奸佞之臣的批判。
二、现代用法解析
- 传统语境:多用于描述对道义的坚守(如“临义罔惑”)或对他人的蒙蔽行为(如“罔惑上听”)。
- 引申含义:现代也可泛指人在思考、决策时的困惑迷惘状态,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文献。
三、相关扩展
- 近义词:蛊惑、迷惑、欺罔
- 反义词:明辨、清醒、笃定
- 成语关联:如“魑魅罔两”(指鬼怪迷惑人)、“诞罔不经”(虚妄不合常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词语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在线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鄙谬博辩不二门部秩参榜蚕礼乘利席胜骋骛吃一箝二看三筹建丛刊的见攧子貂帽抵斗低能儿钉铛斗蛙遁幽仿像非但分大小凤鷟公旗公元刮垢磨痕归根果蓏河事画鞞花卷环拱化术洄沿金蟆九五绢花局促绝句梁闇篱陌淩飞漏尽锺鸣漭沆禡旗明喻内任贫癃青梅煮酒清醑曲全散段神差鬼使事捷功倍蚀啮双关素滻陶秫图作不轨呜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