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禁。徯,通“ 繫 ”。 漢 王充 《論衡·指瑞》:“ 孔子 見驎之獲,獲而又死,則自比于驎,自謂道絶不復行,将為小人所徯獲。”
“徯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徯獲”中的“徯”通假為“系”,表示“拘禁、束縛”;“獲”本義為獵得禽獸,後引申為“俘獲、得到”。組合後,“徯獲”指“被拘禁或束縛的狀态”,帶有被動意味。
該詞可見于漢代王充的《論衡·指瑞》:“孔子見驎之獲,獲而又死,則自比于驎,自謂道絶不複行,将為小人所徯獲。”此處以“徯獲”比喻“道義被束縛或無法施展”。
“徯獲”屬于古代特定語境下的用詞,現代已極少使用。如需深入研究,建議結合《論衡》等古籍原文及權威訓诂資料。
《徯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埋伏捕獲敵人。
《徯獲》由“彳”和“取”兩個部首組成。筆畫總數為15畫。
《徯獲》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的軍事用語,用于形容軍隊在戰鬥中利用伏擊手段成功捕獲敵人。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墁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定的變化。《徯獲》這個詞的古時寫法為「墁獲」,延續至今也有一定程度的使用。
1. 在這次戰鬥中,我軍精心布置了一個徯獲敵軍的伏擊圈。
2. 襲擊突然發生,敵人毫無戒備地被徯獲。
1. 徯兵:埋伏軍隊,準備進行攻擊或捕獲的部隊。
2. 徯捕:埋伏并捕獲敵人。
伏擊、埋伏、待命
逃脫、逃走、逃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