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離鄉背井 ”。 唐 元稹 《花栽》詩:“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别土易摧頽。”亦作“ 離鄉背土 ”。 元 張養浩 《一枝花·詠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抛家,當不的也離鄉背土。”
“離鄉别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離開家鄉和故土,通常帶有被迫或無奈的情感色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離鄉别土(lí xiāng bié tǔ)
指離開故鄉,告别熟悉的土地,形容背井離鄉、遠赴他處的生活狀态。常暗含對故土的眷戀與漂泊的愁緒。
出處參考: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古代文獻,如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中已有類似表達。現代釋義以《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和《漢語大詞典》 為準。
四字組合強化了與故土徹底分離的意象,比“離鄉”更具情感張力。
多表達無奈、哀傷或鄉愁,如古代戰亂遷徙、災荒逃難,或現代為生計遠行。
例:王維《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隱含的離鄉之思。
反映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中“安土重遷”的觀念,突顯土地與人的情感紐帶。
成語 | 差異點 |
---|---|
背井離鄉 | 側重“被迫離開”,強調生存壓力 |
流離失所 | 突出無家可歸的困境 |
遠走他鄉 | 中性描述,未必含愁緒 |
“離開家鄉,到外地生活。”
“謂遠離故鄉,漂泊在外。”
白居易《望月有感》中“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深刻呼應離鄉者的共通心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袁行霈. 《中國文學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離鄉别土”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如、2、7)。
鳌禁邦君比迹叱呼重複打孽箪瓢屢罄費務鳳牋鳳翥鵬翔歸鞍唅呀漢篆慧葉貨殖賤棄家無儋石妓婢師結社街頭巷尾驚師動衆集甯緝緖幾赜舉例勘驗考據學窺尋來複線掠彴料敵制勝離玦劉白堕柳菌馬會厖蒙陪小心撇虛青原氣咻咻權度觑見三嚴上中紳士協定蜃衛殊類瞬睒說講疏水箪瓢四列俗韻探流陶秫陶土沓障鐵山潼潼獻侑小往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