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驿站。古時官府所設為遞送公文者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條件的機構。《元典章·台綱二·體察》:“邊關備禦不如法,及河渡都水監、漕運司、軍器、鋪驛、倉庫、和買等事,并所部内應有違枉,并聽糾察。”《元史·兵志四》:“ 中統 元年詔:‘隨處官司,設傳遞鋪驛,每鋪置鋪丁五人。’”
“鋪驿”是古代中國官方設立的通信與交通機構,主要用于傳遞公文、保障官員出行。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鋪驿”指官府設立的驿站,核心功能是為公文傳遞者及公務人員提供交通工具(如馬匹、船隻)和食宿保障。該詞由“鋪”和“驿”組成:“鋪”本指遞送公文的基層站點,“驿”則指更大規模的交通中轉站。
曆史背景與功能
運作特點
文獻出處
相關記載見于《元典章·台綱二·體察》《元史·兵志四》等史料,印證其作為國家行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鋪驿”是中國古代郵驿制度的體現,兼具通信、交通與後勤功能,對維護中央集權和社會治理起到關鍵作用。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元史》或地方志中關于驿站的詳細記錄。
鋪驿是指路旁設有驿站或驿道及附屬設施。它是供途中旅行者休息、換馬、吃飯等的地方。
鋪(部首:采,筆畫:11);驿(部首:馬,筆畫:6)。
鋪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人們創造了驿站的制度,用于走馬傳遞郵件和快遞。為了方便路上的行人,他們會在附近設立驿道,同時也建立了驿站,供行人休息。
鋪驛
古時候鋪驿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例如早期的寫法有“鋪驛”、“鋪益”等。但基本意思和現代的鋪驿相同。
1. 我們沿着驿道向前走,終于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山間鋪驿。
2. 宋代詩人蘇轼曾在鋪驿上寫下了脍炙人口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驿站、驿道、驿站、驿馬。
驿所、驿院。
途中、野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