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響胡蘆的意思、響胡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響胡蘆的解釋

亦作“ 響葫蘆 ”。玩具名。口吹時聲如“不登”,故亦謂之“不鐙”。《續文獻通考·樂》引 清 魏坤 《倚晴閣雜鈔》:“響胡蘆,小兒口啣,噓吸成聲,俗名‘倒掖氣’。” 清 孫廷铨 《顔山雜記·物産》:“凡為鼓璫,先得胡蘆旋,燒其底而四流之,以均其薄,欲平而不平,使微槓焉。以隨氣之動乃得鳴。鼓璫者,響葫蘆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響胡蘆”是一種傳統玩具,其解釋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1. 基本詞義
    亦寫作“響葫蘆”,是一種通過口吹發聲的玩具,因吹奏時發出類似“不登”的聲音,故别稱“不镫”或“不鐙”。部分文獻中也被俗稱為“倒掖氣”,因其需通過吸氣與呼氣交替發聲。

  2. 結構與用途
    通常為葫蘆狀,可能由玻璃或陶土制成。使用時需用嘴銜住吹口,通過氣流振動産生聲響,常見于兒童娛樂。清代文獻《顔山雜記·物産》提到其制作需燒制底部,使器壁薄厚均勻以增強共鳴。

  3. 曆史背景
    該玩具在清代已有明确記載,如魏坤《倚晴閣雜鈔》描述其為“小兒口啣”之物,孫廷铨則詳細記錄了其制作工藝,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2、3中提到的《續文獻通考·樂》《顔山雜記》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響胡蘆》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響胡蘆》是一個比喻性詞語,意思是形容人聲音洪亮、有回響。

拆分部首和筆畫

《響胡蘆》的部首是口,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響胡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民間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姓胡的人,他的聲音非常洪亮,像胡蘿蔔一樣,所以人們就稱他為“響胡蘿蔔”,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響胡蘆”。在現代漢語中,用來形容聲音洪亮、有回響的人。

繁體

《響胡蘆》的繁體寫法為「響胡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比現代有所不同。《響胡蘆》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響胡呂」。

例句

1. 他的歌聲像《響胡蘆》一樣,在整個劇場回蕩。

2. 她的演講聲音非常《響胡蘆》,讓人印象深刻。

組詞

響聲、響亮、胡蘿蔔、胡同

近義詞

洪亮、嘹亮、響亮

反義詞

低沉、柔和、輕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