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貌和順。《易·泰》:“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禮記·樂記》:“樂極和,禮極順,内和而外順,則6*民瞻其顔色而弗與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孔穎達 疏:“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者,外貌和順,故民不生易慢,此覆結外順也。”《隋書·李德林傳》:“皇帝内明外順,經營區宇。”
(2).表面順從。《後漢書·陳龜傳》:“時 南匈奴 左部反亂, 龜 以單于不能制下,外順内畔,促令自6*殺,坐徵下獄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外順漢語 快速查詢。
“外順”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外在表現出的溫和、順從之态,常與内在品質形成對比。例如:
指僅在行為上表現出服從,但内心未必認同。例如: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哲學讨論中,強調内外關系的辯證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如《隋書》以“内明外順”贊帝王治國能力,而《後漢書》則用“外順”暗指虛僞。
外順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從外部看起來符合順心如意的表面形象或态度,但實際上可能有内心不順的情緒或真實想法。
《外順》這個成語由外和順兩個字組成。其中,“外”字的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五;“順”字的部首是“頁”,總筆畫數為十。這兩個字相結合,形成了“外順”的意義。
《外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篇中。“帝喾明而神,順乎天而應。内外故曰外順。”這裡指的是古代帝王帝喾不僅外表上的形象符合天道,而且内心态度也與之相一緻。
《外順》這個成語的繁體字為“外順”。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發音和意義基本相同。古代《外順》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外”字的古代寫法可能是“蔔口”,而“順”字的古代寫法可能是“川頁”。
他雖然對上司的決定表示了同意,但内心卻充滿了不滿,他的态度明顯是個外順的表現。
外順沒有明确的相關組詞。
表裡不一、虛僞、假意、兩面派
内外一緻、内心一緻、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