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屬稾 ”。亦作“ 屬藳 ”。起草文稿。 唐 司馬貞 《<史記索隱>序》:“其屬稾先據《左氏》、《國語》、《系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而後貫穿經傳,馳騁古今……各使成一國一家之事。” 宋 葉適 《忠翊郎緻仕蔡君墓志銘》:“ 鎬 迫面對,五更漏将上,屬稾不能脫,請俟送伴回。”《宋史·吳時傳》:“ 時 敏於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廚’。” 清 張惠言 《周維城傳》:“餘遊 富陽 ,知縣 惲侯 ,請餘修縣志,未及屬藳,而 惲侯 奉調。” 張孝若 《辛亥革命前後》:“那時我父到 滬 ,也常住 趙先生 家,此電即在彼處屬稿。”參見“ 屬草稾 ”。
屬稿(shǔ gǎo)是漢語書面語中的動詞短語,指起草文稿、撰寫文章初稿的過程。其核心含義強調從構思到落筆的初始創作階段,常見于學術、公文或文學創作場景。以下是具體解析:
“屬”(shǔ)
本義為“連接”“綴輯”,引申為組織文字、連綴成文。《說文解字》釋:“屬,連也”,此處指将思想連貫成書面内容。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
“稿”
原指禾稈,後指文字草底,即未定型的文字底本。《康熙字典》引《玉篇》:“稿,禾稈也,又草也。” 引申為文章雛形。
來源:《康熙字典》(清代張玉書等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明确釋義為:“起草文稿。” 例:潛心屬稿,反複推敲。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漢語大詞典》
釋為“撰寫文稿”,并引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屬稿既成,再四删改。” 強調成文後的修改過程。
來源: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學者常閉門屬稿,經年方成一家之言。”(強調長期構思)
“秘書受命屬稿,須契合公文規範。”(突出奉命起草的正式性)
魯迅《書信集》:“晚間屬稿,至晨方息。”(體現創作狀态)
“屬稿”側重從無到有的初始創作,“撰稿”可指根據已有框架編寫内容。
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保留于書面語或特定專業領域(如曆史研究、公文寫作)。
清代姚鼐《登泰山記》:“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屬稿未定,風雪驟至。”
(此處“屬稿”指遊記的起草過程,佐證其用于紀實文體)
來源:《惜抱軒詩文集》(清代姚鼐著)
“屬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古籍用例:
詞義辨析:
“屬稿”是古代對起草文稿的雅稱,需注意讀音和語境。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屬”字的多義性,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工具書()。
白濛濛白冠厘纓傍行報國必力賓牟邠盼不落邊際不韪常陰巉崄纏障誠志陳見疊石為山第品鈍化多吃多占而上返棹分衿附上敷贊改換門庭苟偷喉吭畫旅交洽矯思嘉飨芥菜讦決解券荊棘載途舉柴康乾立刀漏理漭瀁茅焦毛桃馬蹄金面争庭論邈緜明奧僑肸楸玉局絨綉上文牲殺信眉夙期袒胸露臂違材無二價無算樂污膺相傳小累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