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寒酸拘謹的樣子。《說嶽全傳》第十回:“憑你要多少銀子,決不少你的;可拿出來看,不要是這等寒抖抖的。”
(2).因害怕而顫抖的樣子。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六:“ 謝美諾夫 顫巍巍的站起來,向四屋角一看--沒有神像,--他也不管,仍照例先畫十字三次,當衆寒抖抖的開言道:‘諸位老爺。’”
“寒抖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兩類,具體解釋如下:
因寒冷而顫抖
字面由“寒”(寒冷)和“抖”(顫抖)組成,形容人或物體因低溫而發抖的狀态。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天氣寒冷或人受凍時的反應,如“寒風刺骨,凍得他寒抖抖的”。
因恐懼/緊張而顫抖
引申為因害怕、緊張等情緒導緻身體發抖,如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描寫人物“寒抖抖地發言”。
在部分文學作品中,該詞還表示“寒酸拘謹” 的狀态。
例句:
《說嶽全傳》第十回提到:“不要是這等寒抖抖的”,形容人舉止不大方或經濟窘迫時的表現。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說嶽全傳》或瞿秋白著作。
《寒抖抖》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描述一個人或物體因為寒冷而發生的顫抖現象。它可以用來形容人感到寒冷時的身體反應,也可以形容物體因低溫而産生的顫動。
《寒抖抖》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字:寒、抖、抖。
每個字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寒:宀(寶蓋頭部)+冫(冰)+八(兩點懸挂)+十(豎線)(共5畫)
抖:扌(手)+鬥(鬥字旁)(共7畫)
《寒抖抖》這個詞的來源來自民間的口語表達。在寒冷的天氣中,人們常會因寒冷而發生連續不斷的抖動現象,為了形容這種情況,人們發展出了這個詞語。
《寒抖抖》這個詞的繁體字為「寒抖抖」,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但是,《寒抖抖》這個詞的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異。
1. 冬天的寒風吹得他寒抖抖的。
2. 看着孩子們在雪地裡玩耍,我不禁感到寒抖抖的。
寒冷、寒風、抖動、抖擻
顫抖、戰栗、發抖
溫暖、安靜、安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