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外貌和顺。《易·泰》:“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礼记·乐记》:“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6*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 孔颖达 疏:“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者,外貌和顺,故民不生易慢,此覆结外顺也。”《隋书·李德林传》:“皇帝内明外顺,经营区宇。”
(2).表面顺从。《后汉书·陈龟传》:“时 南匈奴 左部反乱, 龟 以单于不能制下,外顺内畔,促令自6*杀,坐徵下狱免。”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外顺汉语 快速查询。
“外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外在表现出的温和、顺从之态,常与内在品质形成对比。例如:
指仅在行为上表现出服从,但内心未必认同。例如: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哲学讨论中,强调内外关系的辩证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褒贬倾向,如《隋书》以“内明外顺”赞帝王治国能力,而《后汉书》则用“外顺”暗指虚伪。
外顺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意思是从外部看起来符合顺心如意的表面形象或态度,但实际上可能有内心不顺的情绪或真实想法。
《外顺》这个成语由外和顺两个字组成。其中,“外”字的部首是“一”,总笔画数为五;“顺”字的部首是“页”,总笔画数为十。这两个字相结合,形成了“外顺”的意义。
《外顺》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帝喾明而神,顺乎天而应。内外故曰外顺。”这里指的是古代帝王帝喾不仅外表上的形象符合天道,而且内心态度也与之相一致。
《外顺》这个成语的繁体字为“外順”。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发音和意义基本相同。古代《外顺》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外”字的古代写法可能是“卜口”,而“顺”字的古代写法可能是“川页”。
他虽然对上司的决定表示了同意,但内心却充满了不满,他的态度明显是个外顺的表现。
外顺没有明确的相关组词。
表里不一、虚伪、假意、两面派
内外一致、内心一致、真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