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臣。《晏子春秋·雜下十二》:“君之外隸,臣之所職,若有播亡在于四方,此臣之罪也。”
“外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外隸指朝臣,即古代君主統治下的臣子。這一解釋來源于《晏子春秋·雜下十二》中的記載:“君之外隸,臣之所職,若有播亡在于四方,此臣之罪也。”
構成解析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用于表達臣子對君主職責的承擔,如因失職而問責的語境。
部分現代解釋将“外隸”擴展為比喻義,指代“被控制或剝削的人”,但此用法并非傳統本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晏子春秋》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漢典等)。
《外隸》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從外地而來的勞工、佃戶或隸屬于外宗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的是一種社會地位或歸屬關系。在古代社會,隸屬關系非常重要,因此《外隸》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稱謂。
《外隸》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隸”,它的拼音是“lì”,表示勞動、役使的意思。這個字由“又”和“隹”兩個部分組成。
根據規則,一個字的筆畫數是指構成這個字所用的筆畫的總數。《外隸》這個詞的筆畫數為13個,其中“外”是半個筆畫,所以整個詞的筆畫數是12.5。
《外隸》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中,用來描述不屬于本宗室而來的人。《禮記》是一部古代的典籍,記載了古代禮制、社會習慣等内容。
《外隸》的繁體字為「外隸」。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字形也有變化。古時候寫“外隸”的字形可能和現代不同,但基本的結構和意義仍保持一緻。
1. 在古代社會中,外隸的地位往往比不上本宗的人。
2. 他是一個來自外地的外隸,被雇傭在農田中工作。
3. 一些曆史文獻中,可以看到關于外隸生活的記錄。
組詞:外來、外債、隸屬、隸書。
近義詞:客人、外人、寄人籬下。
反義詞:本家、本宗、内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