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旗渠,位于河南安陽林州市,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
紅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曆時近十年。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紅旗渠總幹渠全長70.6公裡(山西石城鎮-河南任村鎮),幹渠支渠分布全市鄉鎮。據計算,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繞行北京,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
2016年10月,紅旗渠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7年1月,紅旗渠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2017年12月,入選*********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民為解決嚴重缺水問題,在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河水入林的大型水利工程。以下是其核心釋義及意義: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總長1500公裡,曆時近10年建成。它通過削平1250座山頭、開鑿211個隧洞、架設151座渡槽,将漳河水引入幹旱的林縣,解決了56.7萬人飲水問題,灌溉54萬畝耕地,被譽為“人工天河”和“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縣曆史上“十年九旱”,1959年遭遇極端幹旱後,當地政府決定實施“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正式動工,10萬民衆僅憑簡易工具,在物資匮乏條件下完成這一壯舉。
物質層面
精神象征
工程中形成的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成為中華民族奮鬥精神的代表,激勵後人攻堅克難。
如需更詳細數據(如具體工程參數),可參考權威文獻或訪問紅旗渠紀念館官網。
紅旗渠是指中國河南省信陽市西部的一條人工運河,也是中國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全名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紅旗渠”,是************為解決北方地區缺水問題而實施的重大工程。
紅旗渠的拆分部首是纟、火、氵,部首纟表示與纖維相關的義項。紅旗渠總共有11個筆畫。
紅旗渠的名字來源于紅星照耀下的旗幟,象征着革命精神和奮鬥精神。
紅旗渠的繁體字是「紅旗渠」。
古時候,紅旗渠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紅旗渠作為中國優秀的水利工程項目之一,為解決北方缺水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流渠、排水渠、引水渠等。
紅旗水渠
自然水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