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昧的意思、屍昧的詳細解釋
屍昧的解釋
屍位而昏昧。《宋書·王弘傳》:“若知而不糾,則情法斯撓;如其不知,則屍昧已甚。”
詞語分解
- 屍的解釋 屍 ī 死人的身體:屍體。屍骸。僵屍。借屍還魂。 〔屍位〕空占着職位而不做事,如“屍屍素餐,“屍屍誤國”。 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筆畫數:; 部首:屍; 筆順編號:
- 昧的解釋 昧 è 暗,不明:幽昧。昧旦(清晨還未明亮時)。 昏,糊塗,不明白:愚昧。蒙昧。素昧平生(一向不認識)。 目不明:“目不别五色之章為昧”。 隱藏,隱瞞:暧昧。昧心(違背良心做壞事)。 冒犯:冒昧(多作
網絡擴展解釋
“屍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詞義解釋
“屍昧”由“屍位”和“昏昧”組合而成,指占據職位卻不盡職,且昏庸糊塗。其中:
- “屍”:本義為屍體,引申為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後衍生出“屍位”(占據職位而不作為)的含義。
- “昧”:意為糊塗、不明事理,或指昏暗、隱藏。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王弘傳》:“若知而不糾,則情法斯撓;如其不知,則屍昧已甚。”。此句批評官員若明知問題卻不糾正,則違背法理;若不知情,則屬于嚴重的失職與昏庸,體現了“屍昧”的貶義色彩。
三、現代語境中的使用
“屍昧”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古語詞彙,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用于形容官僚體系中的不作為與昏聩現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宋書》相關章節或權威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屍昧,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屍"和"昧",其中"屍"為左邊的偏旁部首,表示死者的遺體;"昧"為右邊的部首,表示模糊、不明。該詞的總筆畫數為10。
《屍昧》一詞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用來形容人們對死者的尊敬和告别的過程。原本是指在葬禮儀式中安置死者遺體的過程,後來逐漸演變為指整個葬禮儀式的内容。
在繁體字中,屍昧的寫法為「屍昧」,拆分部首和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屍昧的寫法略有變化。其中,屍的上部使用了"丸"偏旁,表示了屍體的形狀;昧的上部為"冖",下部為"昔"。這種古代寫法也能準确地表達出屍昧的含義。
例句:
1. 他的死忌在昨天舉行,親友們整夜守守夜,進行屍昧儀式。
2. 屍昧期間,家屬們穿着素服,哀痛地在靈堂前行禮。
組詞:屍體、屍骨、祭屍、屍解
近義詞:撫屍、治喪、執殓
反義詞:天昧、虛昧、明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