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簌簌的意思、抖簌簌的詳細解釋
抖簌簌的解釋
顫抖貌。 茅盾 《趙先生想不通》:“ 趙先生 一邊想,一邊就繃緊着臉,右手抖簌簌地做着扒的姿勢。”
詞語分解
- 抖的解釋 抖 ǒ 振動,甩動:抖去身上的土。 哆嗦,戰栗:發抖。顫抖。 〔抖擻〕振作,振奮,如“抖抖精神”。 稱人突然發迹而有錢有勢(多含譏諷意):這兩年抖起來了。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簌簌的解釋 ∶風吹物體等的聲音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大自然的語言》 ∶形容流淚的樣子淑英的眼淚簌簌地流了下來。;;《黨員登記表》詳細解釋.象聲詞。《水浒傳》第一回:“太尉定睛看時,山邊
網絡擴展解釋
“抖簌簌”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描述因寒冷、恐懼或緊張等情緒引發的顫抖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指顫抖的樣子,常用于形容身體或物體輕微、連續地抖動,通常伴隨情緒波動或外部刺激(如寒冷、恐懼)。
-
注音與結構
- 拼音:dǒu sù sù
- 結構:由“抖”(左右結構)和“簌”(上下結構)組成疊詞,增強動作的持續性。
-
例句與用法
茅盾在《趙先生想不通》中寫道:“趙先生一邊想,一邊就繃緊着臉,右手抖簌簌地做着扒的姿勢。” 此例通過肢體動作的描寫,生動表現了人物内心的不安或焦慮。
-
近義詞擴展
類似詞彙包括“顫抖不止”“精神抖擻”等,但“抖簌簌”更強調動作的輕微和持續性。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若需更權威的釋義,建議參考《現代漢語詞典》或專業語料庫(如滬江詞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抖簌簌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一種顫動、顫抖的狀态。接下來,讓我們深入了解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折、糸、糹(糸與糹為簌的變體)
筆畫數:共有13劃。分别是:橫5劃、豎2劃、撇1劃、捺1劃、點2劃、折1劃、彎1劃。
來源:
《抖簌簌》這個成語出自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小說中,描寫劉備射箭的時候,箭矢發出的聲音被描述為“抖簌簌”,形容箭矢略有顫動。從此,這個詞被用來形容物體顫動的狀态。
繁體:
抖簌簌的繁體字為「抖簌簌」,保持了和現代簡體字的基本相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簌的寫法可能和今天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詳細的古代字典資料,我們無法确切了解古時候漢字的寫法。
例句:
1. 他緊張得心裡抖簌簌的。
2. 那個筆記本上的字寫得抖簌簌的,我都看不清楚。
組詞:
抖動、抖落、抖開、抖掉等。
近義詞:
顫抖、震顫、戰抖等。
反義詞:
安穩、穩定、堅實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