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人的議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甲辰科首題》:“元卷為士子所聚譁,主考有憂之,索性以冠廷對,冀弭羣口。”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此等詞曲,幸而出自 元 人;若出我輩,則羣口訕之,不識置身何地矣!”
“羣口”是“群口”的異體寫法,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一、本義:衆人的議論
二、引申義:曲藝表演形式
補充說明:
《羣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衆多的人們、一群人的口,也可以理解為大家的聲音。
《羣口》的第一個字《羣》是由内部部首羊和外部部首罒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3。
《羣口》的第二個字《口》是由内部部首口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3。
《羣口》一詞最早出現于《莊子·則仲》一篇中,是莊子所創造的一個詞語。它形象地描述了群衆的聲音合而為一的情景。
《羣口》的繁體寫法是「群口」。
在古代漢字中,《羣口》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第一個字《羣》常寫作「群」,第二個字《口》則和現代寫法相同。
1. 老師對學生們說:“同學們,你們的建議和意見就是《羣口》,我會認真聽取的。”
2. 在民主讨論中,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羣口》,不得壓制别人的發言權。
1. 羣衆:指群體中的衆多成員,表示大家的集體。
2. 羣策:指衆人通力合作共同制定的計策或方案。
3. 羣情:指衆人共同的情感、意見,也可以指群體的莫大的聲勢。
衆口、衆人之口、大家的聲音
個人觀點、獨立意見、個别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