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規則法度。《淮南子·時則訓》:“天為繩,地為準,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規度不失,生氣乃理。” 明 宋濂 《明鄭節婦黃琇》:“今 鄭氏 之家,十葉聚食,其規度整肅,如嚴霜烈日,可畏而可仰。”
(2).規模形制。 唐 白居易 《僧正明遠大師塔碑銘序》:“師與 徐州 節度使 王侍中 有緣,遂合願葉力,再造寺宇……奏乞連置戒壇,因其施利,廓其規度。” 明 袁宏道 《荊州修複北城碑記》:“近歲繕南城,乃得之。故識者謂此城規度,似有所受。”
規劃測度。 漢 揚雄 《太玄·積》:“積不用而至于大用,君子介心。測曰:積不用,不可規度也。”《三國志·魏志·鄧艾傳》:“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 明 方孝孺 《殷浩》:“方未用時,計畫規度天下之得失利害,素已定於心。及居乎位,則舉而施之。”
規度(guī duó)是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其核心含義指規劃度量,強調通過衡量與設計制定準則或法度。具體釋義如下:
規劃與衡量
指通過測量、估算制定計劃或準則。
例:《管子·山至數》載:“規度其宜,以制天下。”(意為規劃適宜之法以治理天下)。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法度與準則
引申為規範、制度,強調依據标準行事。
例:《漢書·律曆志》言:“規度萬物,莫不有數。”(指萬物運行皆遵循既定法則)。
來源:《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王念孫《廣雅疏證》:
“規者,正圓之器;度者,計長短。合言‘規度’,謂以準則量物而定制。”
此解強調其工具性本義向抽象準則的轉化。
來源:清代考據學著作《廣雅疏證》(中華書局點校本)。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補釋:
“規度相成,非度無以立規,非規無以驗度。”
說明“規”與“度”互為依存,共同構成系統性的度量标準。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在當代語境中,“規度”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哲學讨論,表示對制度、規範的理性設計。
例:
“古代水利工程體現先民對自然的規度智慧。”
來源:《古漢語詞彙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規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規範、法則或制度,強調事物遵循的标準。
例句:
指建築、計劃等的格局、形制或範圍。
例句:
在部分文獻中引申為動詞,表示籌劃、制定。
例句: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愛根爆肚[兒]北虜玻璃鋼部系才力殘餘插钗崇好楚鳳觸怒除身東南斷子絶孫方教芬茀敷露趕趁人告語公共道德國姓弘大滑貨黃膏環尹畫省肩靡荊山之玉金銘連木犂明陵衞廪食緑珠江毛腳鷄耐人尋味鮎緣竹蹑基鬅頭跣足千真萬确清茗輕侻棄繻者阮籍途山區聲伎神色自若時趣樹榦殊言别語署紙尾歲荒藤紙條直頑心聞信蝦蚾遐促閑趣席門窮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