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史記。季布栾布列傳》:“此 伍子胥 所以鞭 荊平王 之墓也。”鞭墓,謂以鞭擊墓。意在鞭撻死者,報仇雪恨。《後漢書·蘇不韋傳》:“﹝ 伍子胥 ﹞而但鞭墓戮屍,以舒其憤,竟無手刃後主之報。”《魏書·劉昶蕭寶夤等傳論》:“ 劉昶 猜疑懼禍, 蕭夤 亡破之餘,并潛骸竄影,委命上國。俱稱曉了,鹹當任遇,雖有枕戈之志,終無鞭墓之誠。” 清 顧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屍辨》:“蓋止于鞭墓,而傳者甚之以為鞭屍。”參見“ 鞭屍 ”。
“鞭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鞭墓”指用鞭子擊打仇人的墳墓以洩憤,表達對死者的極端仇恨或報複心理。該詞最早與春秋時期伍子胥為父兄複仇的故事相關。
伍子胥複仇
據《史記·季布栾布列傳》記載,伍子胥因楚平王冤殺其父兄,投奔吳國後率軍攻楚,曾“鞭荊平王之墓”以洩憤。
《後漢書》進一步描述其行為“鞭墓戮屍,以舒其憤”,但未親手殺死楚昭王(後主)。
與“鞭屍”的辨析
清代顧炎武在《子胥鞭平王之屍辨》中指出,伍子胥實際行為是“鞭墓”,而“鞭屍”可能是後人誇張的傳說。
該詞在《史記》《後漢書》《魏書》等史書中均有記載,多用于描述極端複仇行為或借古喻今的批判場景。
“鞭墓”核心指代對仇敵墳墓的象征性鞭打,源于伍子胥複仇典故,兼具洩憤與警示雙重含義。需注意其與“鞭屍”在曆史記載中的區别,後者可能為後人演繹。
《鞭墓》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指的是在故人的墳墓上抽打。它通常表示某種不尊重的行為,對于故人和祖先的過于亵渎和侮辱。
《鞭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偏旁五行之一辶>和<偏旁土>,分别為“辶”和“土”。它的總筆畫數為19,其中“辶”為5畫,而“土”的筆畫數為14。
《鞭墓》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曲禮上》中的一段文字:“孔子問於宰我曰:”有練《鞭墓》過乎?”宰我對曰:”有之,不過。”"此處提到了“鞭墓”這一行為。
在繁體字中,“鞭墓”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鞭墓”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鞭墓”這個詞的例句:
1. 孩子們不懂事,竟然在祖父的墳墓上玩耍,簡直是在鞭墓。
2. 這種對故人墓地的不尊重行為,完全是在鞭墓。
3. 鞭墓是一種對祖先的亵渎和侮辱,應該嚴禁。
與“鞭墓”相關的組詞有:
1. 墓地:指供人埋葬的地方。
2. 墓碑:立在墳墓上的紀念碑或記載碑。
3. 墓祠:供奉祖先或故人的廟宇或室内祠堂。
與“鞭墓”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拆墓:指故意破壞或挖掘墳墓。
2. 亵慢:對于神聖或莊重的事物不加尊重。
3. 侮辱:對他人的尊嚴或榮譽進行輕蔑、傷害。
與“鞭墓”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祭奠:指向祖先或故人進行虔誠的祭祀和紀念。
2. 尊重:對他人或神聖之物持有敬意和禮貌。
3. 敬畏:對神明或莊重事物産生崇敬和敬畏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