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鞭墓的意思、鞭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鞭墓的解釋

語本《史記。季布栾布列傳》:“此 伍子胥 所以鞭 荊平王 之墓也。”鞭墓,謂以鞭擊墓。意在鞭撻死者,報仇雪恨。《後漢書·蘇不韋傳》:“﹝ 伍子胥 ﹞而但鞭墓戮屍,以舒其憤,竟無手刃後主之報。”《魏書·劉昶蕭寶夤等傳論》:“ 劉昶 猜疑懼禍, 蕭夤 亡破之餘,并潛骸竄影,委命上國。俱稱曉了,鹹當任遇,雖有枕戈之志,終無鞭墓之誠。” 清 顧炎武 《子胥鞭平王之屍辨》:“蓋止于鞭墓,而傳者甚之以為鞭屍。”參見“ 鞭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鞭墓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典故性詞彙,字面意為“鞭打墳墓”,其文化内涵與曆史事件緊密相關。以下從語義、典故及文化引申三方面詳解:


一、核心釋義

鞭墓指用鞭子抽打仇人的墳墓,象征對已故仇敵的極端憤恨與複仇行為。該行為源于春秋時期伍子胥為父兄複仇的故事,屬極端情感宣洩方式,後成為漢語中表達深仇大恨的典故詞。


二、典故溯源

此典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

“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

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伍子胥父兄,後伍子胥助吳國攻破楚國都城,掘墓鞭屍以洩憤。此事件成為“鞭墓”一詞的史實來源,凸顯古代“血親複仇”倫理觀。


三、文化引申義

  1. 複仇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如《東周列國志》),鞭墓代表對仇恨的極緻宣洩,常見于描述深仇大恨的語境。

  2. 道德争議

    儒家文化中,此舉被視為“過激複仇”,《禮記·曲禮》強調“父之仇弗與共戴天”,但鞭屍行為仍因違背“死者為大”倫理而受非議。

  3. 成語關聯

    衍生出“掘墓鞭屍”“鞭屍雪恥”等成語,均強調複仇的極端性。


四、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鞭墓”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學評論,如:

“伍子胥鞭墓之舉,折射春秋時期宗法制度下的複仇文化。”

需注意其含強烈負面情感色彩,日常交流已罕用。


編者按: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及《史記》原始記載,典故部分核校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卷六十六。因“鞭墓”屬曆史專有行為,現代權威辭書釋義均溯至《史記》原文,未延伸至現代語義。

網絡擴展解釋

“鞭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鞭墓”指用鞭子擊打仇人的墳墓以洩憤,表達對死者的極端仇恨或報複心理。該詞最早與春秋時期伍子胥為父兄複仇的故事相關。

二、曆史典故

  1. 伍子胥複仇
    據《史記·季布栾布列傳》記載,伍子胥因楚平王冤殺其父兄,投奔吳國後率軍攻楚,曾“鞭荊平王之墓”以洩憤。
    《後漢書》進一步描述其行為“鞭墓戮屍,以舒其憤”,但未親手殺死楚昭王(後主)。

  2. 與“鞭屍”的辨析
    清代顧炎武在《子胥鞭平王之屍辨》中指出,伍子胥實際行為是“鞭墓”,而“鞭屍”可能是後人誇張的傳說。

三、引申意義

四、文獻引用

該詞在《史記》《後漢書》《魏書》等史書中均有記載,多用于描述極端複仇行為或借古喻今的批判場景。

總結

“鞭墓”核心指代對仇敵墳墓的象征性鞭打,源于伍子胥複仇典故,兼具洩憤與警示雙重含義。需注意其與“鞭屍”在曆史記載中的區别,後者可能為後人演繹。

别人正在浏覽...

百媚逼逼剝剝冰稼殘慢誠貫楚楚可愛戳活兒楚骓貸赀大詢點焊帝履丁香頭防患未然非夫告老還家歌樓割宅狗彘不若觀俗海翻橫潢鹄候毀舟為杕交番嘉豔計合謀從觔兜金騣箕山挂瓢匡坐困劣曆曆在目令績領絜另開生面絡繹絡繹不絶馬祖名垂萬古末利怒華拚命撲嗤漆瞳氣旋取道芮芮閃倐沈浸事功使愚使過瘦長子素垩桶盤突盜脫卯委劣違指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