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瓦鬲的意思、瓦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瓦鬲的解释

古代陶制的炊器。三足,形似鼎而无耳。《孔子家语·致思》:“ 鲁 有俭嗇者,瓦鬲煮食。”《晋书·四夷传·肃慎氏》:“无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瓦鬲是中国古代陶制炊具的专称,由“瓦”与“鬲”组合而成。其中“瓦”指代陶土烧制的器物,而“鬲”为三足中空的烹煮器具,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瓦鬲特指“陶土制成的鬲形器”,其形制特征为宽口、圆腹、袋状三足,足部中空以扩大受热面积,兼具烹煮与承重功能。

从考古学角度,瓦鬲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中国考古学大辞典》记载其多用于煮制谷物与肉食,并作为礼器出现在祭祀场景中。商周时期青铜鬲的造型即源于瓦鬲原型,印证了《考工记》中“陶铸之工”的技术传承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将“鬲”归入“瓦部”,段玉裁注曰:“鬲,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说明其容量与形制已形成标准化特征。现代研究显示,瓦鬲的陶胎含沙量较高,烧成温度约800-1000℃,具有耐火耐用的物理特性。

网络扩展解释

瓦鬲是古代一种陶制炊具,其含义和特征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瓦鬲(拼音:wǎ lì)指用陶土烧制的三足炊器,形似鼎但无耳,主要用于烹煮食物。其名称中的“瓦”表明材质为陶土,“鬲”则指代器物的三足结构。

二、形制特征

  1. 三足设计:底部有三足支撑,便于架在火源上加热。
  2. 无耳构造:与鼎不同,瓦鬲没有用于提拿的双耳,整体造型更简洁。
  3. 容量适中:据记载,部分瓦鬲可容纳“四五升”食物(如《晋书》所述)。

三、历史文献记载

四、文化意义
作为早期陶器代表,瓦鬲体现了古代炊具的实用性与工艺水平,常见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后逐渐被青铜器取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形制演变或考古实例,可查阅《晋书》《孔子家语》原文或考古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败字悲闷北珠崩损不习水土常林欢赪顔储宰抵消肚里有偻儸独照发软分陕福州供送掼纱帽顾虑豪门贵宅红木环佩诙优挟暮简翰窖菜胶言骄约节华计辟絶阳开关宽泛愧恧龙台观麻椎篾帽朴略曲念三高扫庭扫竹山岑绳按生柴蓍卦石庆数马矢刃耍花招綀布疏儁说说笑笑谈星通明麻吞风饮雨旺盛物归原主雾鬙悟赏夏李贤契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