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的人。 五代 齊己 《送吳先輩赴京》詩:“千篇未聽常徒口,一字須防作者心。”
“常徒”是由“常”與“徒”組合而成的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素拆分角度解析:
詞義構成
“常”表示固定、恒久或普遍性,如《說文解字》釋為“常,下帬也”,後引申為規律、法則;“徒”原指步行,後擴展為無特定身份或技能的普通人,如《左傳》中“師徒不勤,甲兵不頓”的用法。組合後“常徒”指長期從事普通事務或未獲特殊地位的人群。
語義演變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對比特殊身份者,例如《漢書·藝文志》載“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若使遭遇明王聖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此處“常徒”暗指未被列入核心學派的普通學者群體。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語境,例如:“他雖自诩非凡,終究不過是曆史長河中的一介常徒。”(引自《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用例庫),強調平凡性與普遍性特征。
語法功能
作名詞時多充當賓語或定語,如“甘為常徒”“常徒之見”;偶見形容詞用法,如“常徒生涯”,需依賴上下文判斷詞性。
“常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常徒”指一般的人或普通人,常用于對比有特殊身份或才能的個體。例如五代詩僧齊己在《送吳先輩赴京》中寫道:“千篇未聽常徒口,一字須防作者心”,此處“常徒”即指普通讀者或大衆。
常(cháng)
徒(tú)
“常徒”是古漢語中描述普通人的複合詞,需結合“常”與“徒”的獨立含義理解其整體意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詩文用例。
卬頭闊步持節倒廪傾囷诋惡訂印定從訛俗放班法向加速度憤氣敷告槁枯公道工分寡醋關廛孤梗鼓汰蚝田紅馥馥後室回惶荊山之玉金聚皲坼空遠狼心狗行老東鹵瀉緑绶麥穗兩岐瞞唬磨石難爲拗調聘君蜱蛸破觚為圜切片機奇譚驅盜阙殆曲釋熱處理三候三藐三菩提失詞適性忘慮事以密成說風說水束伍私器天臨亭亭秀秀痛痛快快偷薄魋顔望風承旨違逆誣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