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ered] 幹枯死亡
(1).喻不用于世。 漢 陸賈 《新語·資質》:“德美非不相絶也,才力非不相懸也,彼則槁枯而遠棄,此則為宗廟之器者,通與不通亦如是也。” 甯太一 《燕京雜詩》之三:“ 東方 玩世成饑餓, 南郭 仰天似槁枯。”參見“ 槁木死灰 ”。
(2).幹枯,枯竭。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且逸個人之情意,使獨創之力歸于槁枯。”
槁枯(gǎo kū)在漢語中屬于複合詞,由“槁”與“枯”兩個同義語素構成,均表示失去生命力後的幹涸狀态。《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幹枯;枯萎”,特指植物因缺水或衰敗而失去鮮活形态。例如《荀子·勸學》中“雖有槁暴,不複挺者”的“槁”即描述竹木經火烤後的物理性幹枯。
從引申義分析,“槁枯”可隱喻事物由盛轉衰的過程。漢代王充《論衡·效力》載“草木枯槁,精華竭盡”,此處通過植物生命周期的終結比喻事物發展至衰微階段。宋代朱熹《朱子語類》中“心如槁木死灰”的表述,則将生理性枯槁延伸至人類精神層面的沉寂狀态。
在權威語料庫中,“槁枯”的語用特征包含三個維度:①自然現象層面指植物脫水後的物理變化(如《齊民要術》記載的耕作觀察);②文學修辭中象征繁華消逝(如《紅樓夢》第五回判詞對家族命運的暗喻);③哲學語境中表達超脫物欲的精神境界(如《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這種多維度語義使其成為漢語中兼具具象與抽象表意功能的典型詞彙。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王力《古代漢語》,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槁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意義
指植物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幹癟、枯萎的狀态,如“草木槁枯”。該詞由“槁”(幹癟)和“枯”(失去生機)組合而成,強調事物完全喪失活力。
自然現象延伸
也可形容其他事物幹枯、枯竭的狀态,例如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提到的“獨創之力歸于槁枯”,比喻創造力衰竭。
比喻不被世用
漢代陸賈在《新語·資質》中以“槁枯”比喻人才被棄置不用,與“宗廟之器”(受重用者)形成對比。近代詩人甯太一也以此描述懷才不遇的狀态:“南郭仰天似槁枯”。
形容人的狀态
常用于描寫人因疾病、衰老或精神打擊而憔悴衰敗,如例句中惠特尼“面容憔悴、形容槁枯”,或“骨瘦如柴、形容槁枯”的虛弱形象。
“槁枯”與成語“槁木死灰”關聯密切,後者強調心如枯木、形如死灰的極度消沉狀态。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多用于書面表達,含較強文學色彩。
矮墩墩阿吳阿夷敗國喪家班輪撥草尋蛇播音員蠶舍穿中記翻毛非分奉攀蓋子高筵官用寡小君孤輪合算華府加蓋精打光菌類開廚窾曲逵穴阃闱廊室藍袍磷磨流凘漏卮闾衖滿門抄斬沒有門幹謀智排列批評乾漠前夕起離傾寤輕荑碶閘熱喘讪辱聖典麝香缡耍兩面派說談殊渥肅齊涏涏通貨碨磥鮮卑山想望豐采笑欣欣孝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