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拿看旄節。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憑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節送 匈奴使留 漢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是日令 馮唐 持節赦 魏尚 ,復以為 雲中 守。” 唐 韓愈 《送殷員外序》:“丞相其選宗室四品一人,持節往賜君長,告之朕意。” 明 張煌言 《曹雲霖中丞<從龍詩集>序》:“予亦奉命持節護 張侯軍 。”
(2).官名。 魏 晉 以後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其權大小有别,皆為刺史總軍戎者。 唐 初,諸州刺史加號持節,後有節度使,持節之稱遂廢。《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詔以為持節,督緣海諸軍事,威南将軍, 林邑王 。”參閱《宋書·百官志上》、《舊唐書·職官志三》、《新唐書·百官志四下》。
(3).保持節操。 明 李東陽 《贈右谕德謝君序》:“推是以往,則其他日必能持節秉義,不為諛説骫行以負天下,豈獨以文章占之哉!”
持節是漢語中兼具曆史内涵與象征意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方面:
一、本義與詞源 "持節"最早指古代官員執行公務時手持朝廷頒發的符節作為憑證。《漢語大詞典》指出,"節"是古代使臣或将領用以證明身份的信物,通常以竹、金屬制成,刻有特殊紋飾。《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該制度始于周代,秦漢時期形成完整體系,持有者代表皇權行使特定職權,如蘇武"持漢節牧羊"的典故即源于此。
二、職權象征體系 作為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節者分為三個等級:
三、文學意象延伸 在文學創作中,"持節"衍生出堅守信念的象征意義。唐代岑參"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邊塞苦,豈為妻子謀"的詩句,以及宋代蘇轼"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詞作,都将持節升華為士大夫忠貞守節的精神符號。現代漢語中該詞仍用于形容恪守原則的行為,如"持節不移"等固定表達。
“持節”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曆史時期的用法和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指使臣或官員執行任務時手持符節(旄節),作為身份和權力的象征。符節以竹為竿,上綴牦牛尾,是皇帝授予的憑證。
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持節”演變為地方軍政官職的加銜,分不同等級,權力依次遞增:
後引申為堅守原則、不為私利動搖的品德。
例:明代李東陽評價官員“持節秉義”,即強調其道德操守。
該詞從具體信物發展為官職制度,最終抽象為道德概念,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八溟颩颩别宥賓寀币重言甘齒垽刺眼獃悍德華貂卻敦處墩木垩筆狗走鬼域桁楊刀鋸黑咕嚨冬厚藏懷山襄陵歡實昏鏡重磨活用昒幽蹇剝嗟來精慧勁頭今文稷壇記敍文靠山來歆浪酒閑茶連鍋端料量林臯駡詈眠睡木聖偏賞批點切實可行切謝清均情人眼裡有西施全網通茹苦含辛濡濯搔扪商儈沙犀深輮手續鼠黏暑月談駁統一口徑秃兒惘惑嫌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