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節的意思、持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節的解釋

[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拿看旄節。節,旄節,也叫符節,以竹為竿,上綴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憑證)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節送 匈奴使留 漢者。——《漢書·李廣蘇建傳》

詳細解釋

(1).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執符節以為憑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是日令 馮唐 持節赦 魏尚 ,復以為 雲中 守。” 唐 韓愈 《送殷員外序》:“丞相其選宗室四品一人,持節往賜君長,告之朕意。” 明 張煌言 《曹雲霖中丞<從龍詩集>序》:“予亦奉命持節護 張侯軍 。”

(2).官名。 魏 晉 以後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其權大小有别,皆為刺史總軍戎者。 唐 初,諸州刺史加號持節,後有節度使,持節之稱遂廢。《南史·夷貊傳上·林邑國》:“詔以為持節,督緣海諸軍事,威南将軍, 林邑王 。”參閱《宋書·百官志上》《舊唐書·職官志三》《新唐書·百官志四下》

(3).保持節操。 明 李東陽 《贈右谕德謝君序》:“推是以往,則其他日必能持節秉義,不為諛説骫行以負天下,豈獨以文章占之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持節”一詞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曆史時期的用法和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一、古代使臣出使的憑證

指使臣或官員執行任務時手持符節(旄節),作為身份和權力的象征。符節以竹為竿,上綴牦牛尾,是皇帝授予的憑證。
例:


二、官職名稱(魏晉至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持節”演變為地方軍政官職的加銜,分不同等級,權力依次遞增:

  1. 假節:僅軍事中可殺犯軍令者;
  2. 持節:平時可殺無官位者,戰時等同使持節;
  3. 使持節:可殺二千石以下官員(相當于中級官吏);
  4. 假節钺:最高權限,可殺持節官員(如曹操授予于禁假節钺)。
    唐代初期,刺史加號“持節”,後因節度使制度興起而廢止。

三、保持節操的象征意義

後引申為堅守原則、不為私利動搖的品德。
例:明代李東陽評價官員“持節秉義”,即強調其道德操守。


該詞從具體信物發展為官職制度,最終抽象為道德概念,體現了漢語詞彙的曆史演變與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持節

持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扌”和“族”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0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一書中。它的繁體字形為「持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持節的寫法稍有不同。早期的寫法是「持韭」,其中“韭”是指一種植物,象征着農業的收成。後來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寫法。

以下是持節的一些例句:

1. 作為一個官員,他要時刻持節,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2. 在家庭中,父親是家長,應該持節,保護家庭的和睦與穩定。

3. 寒假期間,孩子們要學會持節,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持節的一些相關組詞包括:

1. 持久性:指能夠持續很長時間的或持續存在的特性。

2. 持守:表示堅持某種信念或原則,不放棄。

3. 持平:意味着公正、不偏不倚。

持節的一些近義詞有:

1. 保全:表示保護、維護。

2. 守護:意為保護、看守。

3. 支持:表示持有、擁護。

與持節相反的詞有:

1. 放縱:指隨意放任、不加約束。

2. 放棄:表示主動放下、不再堅持。

3. 放蕩:指行為放縱、放縱縱欲。

通過以上的解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持節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持節是一個富有深意的詞語,它提醒人們要堅持正義、守護信念,并維持穩定與和諧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