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俎的意思、負俎的詳細解釋
負俎的解釋
《史記·殷本紀》:“﹝ 伊尹 ﹞負鼎俎,以滋味説 湯 ,緻於王道。”後以“負俎”為幹時以求進用的故實。 晉 葛洪 《抱樸子·任命》:“士以自衒為不高,女以自媒為不貞,何必委洗耳之峻摽,效負俎之幹榮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齊東野人之語》:“ 阿衡 負俎調羹,與羊皮牛口 秦 臣輝映。”參見“ 負鼎 ”。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俎的解釋 俎 ǔ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俎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祭祀,崇奉)。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闆:刀俎(刀和砧闆)。 姓。 筆畫數:; 部首:人;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負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其含義與特定的曆史典故和器物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與基本含義
- 負(fù):本義指“背負”、“馱載”,引申為“承擔”、“擔任”。
- 俎(zǔ):古代祭祀或宴飨時用來盛放牲體(如牛、羊、豕)的禮器,形狀似幾案,多為木制,也有銅制。是古代重要的禮器之一。
- 負俎:字面意思為“背負着俎”。但其核心含義源于一個著名的曆史典故,并非簡單的背負動作。
二、核心含義與典故出處
“負俎”一詞的核心含義特指伊尹以庖廚之道求見商湯的典故。
- 典故來源:此典故最早、最權威的記載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于王道。”
- 含義解析:
- 具體行為:伊尹(商朝開國功臣)為了接近商湯(商朝開國君主),甘願作為有莘氏女兒的陪嫁奴仆(媵臣),背負着烹調用具(鼎是炊器,俎是切肉、盛肉的禮器/砧闆)來到商湯身邊。
- 深層寓意:伊尹通過展示自己高超的烹饪技藝(“以滋味說湯”),借談論烹饪之道來闡述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緻于王道”)。因此,“負俎”象征着以卑微的身份或技藝作為媒介,向君主進獻治國方略。它體現了賢士不避卑賤、尋求明主以實現政治抱負的智慧和策略。
三、用法與引申
- 象征意義:“負俎”常用來比喻賢者屈身以幹谒君主,或以微技進身,陳述治國之道。它強調了策略、智慧和自我推薦的方式。
- 語境:該詞多用于曆史叙述、古典文學或涉及古代政治智慧的讨論中,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用。
- 相關詞:常與“負鼎”連用或互換(如《史記》原文為“負鼎俎”),意義相同,都指伊尹的典故。有時也單用“鼎俎”代指庖廚之事或治國之道(如“陳說鼎俎之間”)。
四、權威辭書釋義佐證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負俎”的釋義直接指向伊尹典故:“《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于王道。’後以‘負俎’為幹時以求進用之典。”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在解釋“俎”字時,會提及“鼎俎”或相關典故,間接印證“負俎”的含義與庖廚、進谏相關。
- 王力《古代漢語》:在講解古代文化常識或選讀《史記》相關篇章時,會詳細解釋“負鼎俎”的典故及其文化内涵。
“負俎”一詞源于《史記》所載伊尹背負廚具(鼎俎)以奴仆身份求見商湯,借談論烹饪之道闡述治國方略的著名典故。其核心含義是指賢能之士不避身份卑微,以技藝或策略為媒介,向君主進獻治國安邦的大道。該詞是承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詞語。
參考資料:
- 司馬遷. 《史記·殷本紀》. 中華書局點校本. 可參考中華書局官網相關版本信息
- 羅竹風 主編.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可參考出版社官網或權威書店信息
-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官網或權威書店信息
- 王力 主編. 《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 中華書局. 可參考中華書局官網相關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負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負俎”字面意為“背負祭祀用的俎(盛肉的器皿)”,比喻承擔重大責任或主動謀求進用。其中,“負”指背負、承擔,“俎”是古代祭祀時放置祭品的禮器。核心意義可概括為:
- 肩負重任:如“身負俎”表示擔負重要職責;
- 主動求取機遇:引用典故時,指通過行動争取被重用。
二、典故與引申義
該詞最早出自《史記·殷本紀》記載的伊尹故事:商朝賢臣伊尹曾背着鼎俎(烹饪器具),以烹饪之道向商湯進言,最終輔佐其實現王道政治。由此引申出兩種語境:
- 責任擔當:強調對使命的承擔,如“身負俎,不敢懈怠”;
- 自我推薦:表示通過才能或行動争取機會,如“效負俎之幹榮”(模仿伊尹主動進谏的典故)。
三、字義分解
字 |
含義 |
擴展解釋 |
負 |
背負、承擔 |
包含“依仗、遭受、虧欠”等引申義(如“負傷”“負債”) |
俎 |
祭祀禮器 |
象征祭祀的責任或進谏的媒介(如鼎俎代指治國之道) |
四、用法與例句
- 古文用例:
- 《抱樸子》:“效負俎之幹榮”,指效仿伊尹主動求仕;
- 《東郭記》:“阿衡負俎調羹”,描述賢臣輔佐君王的情景。
-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或比喻,如“他負俎前行,扛起團隊重任”。
“負俎”兼具“承擔”與“進取”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文化根源體現了中國古代對責任感和主動精神的推崇。如需進一步考證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鳻鶞别有風味比者補還蟲镌鼠齧傳點吹送刍廄慈悲蛋清單特調旨鬥形紋惡林二龔發厥翻軒氛埃奮翼府第富國安民國民經濟古鐵顧錫荷襁闳粹紅一字候司蝗雨恚憤豁然省悟蹇人上天錦歌金人偈虀糟捐俗開議爛羊頭落路毛中書懞懂門觀尨雜免選末類目怔口呆儾惴泊地俏美罄宇青雲直上人自為戰姗謗私門生四險踏步床同德通身頑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