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俎的意思、負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俎的解釋

《史記·殷本紀》:“﹝ 伊尹 ﹞負鼎俎,以滋味説 湯 ,緻於王道。”後以“負俎”為幹時以求進用的故實。 晉 葛洪 《抱樸子·任命》:“士以自衒為不高,女以自媒為不貞,何必委洗耳之峻摽,效負俎之幹榮哉!” 明 孫仁孺 《東郭記·齊東野人之語》:“ 阿衡 負俎調羹,與羊皮牛口 秦 臣輝映。”參見“ 負鼎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負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負俎”字面意為“背負祭祀用的俎(盛肉的器皿)”,比喻承擔重大責任或主動謀求進用。其中,“負”指背負、承擔,“俎”是古代祭祀時放置祭品的禮器。核心意義可概括為:

  1. 肩負重任:如“身負俎”表示擔負重要職責;
  2. 主動求取機遇:引用典故時,指通過行動争取被重用。

二、典故與引申義

該詞最早出自《史記·殷本紀》記載的伊尹故事:商朝賢臣伊尹曾背着鼎俎(烹饪器具),以烹饪之道向商湯進言,最終輔佐其實現王道政治。由此引申出兩種語境:


三、字義分解

含義 擴展解釋
背負、承擔 包含“依仗、遭受、虧欠”等引申義(如“負傷”“負債”)
祭祀禮器 象征祭祀的責任或進谏的媒介(如鼎俎代指治國之道)

四、用法與例句

  1. 古文用例:
    • 《抱樸子》:“效負俎之幹榮”,指效仿伊尹主動求仕;
    • 《東郭記》:“阿衡負俎調羹”,描述賢臣輔佐君王的情景。
  2. 現代用法:多用于書面或比喻,如“他負俎前行,扛起團隊重任”。

“負俎”兼具“承擔”與“進取”的雙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文化根源體現了中國古代對責任感和主動精神的推崇。如需進一步考證典故細節,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負俎(fù zū)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可以拆分成“負”和“俎”兩個部分。以下是關于負俎的詳細内容: 來源:負俎最初出現在《論語·陽貨》一章中,意為背負着祭祀所用的肉品的器皿。在古代,祭祀是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俎是盛放肉品的器皿,而負則表示背負、攜帶。 部首和筆畫:負的部首為貝(bèi),俎的部首為肉(ròu)。負的筆畫數為貝的7畫,俎的筆畫數為肉的肉9畫。 繁體:負俎的繁體字為負俎。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可能因時代和地域而略有不同,但負俎的基本形狀與現代相似。古代寫負俎的常見方式是在一側寫上負字,另一側寫上俎字。 例句:他勇敢地負起了俎。 組詞:負責、負荷、負債。 近義詞:攜帶、背負、承擔。 反義詞:放下、卸載、解脫。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