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揭竿的意思、揭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揭竿的解釋

(1).舉竿;持竿。《莊子·庚桑楚》:“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 成玄英 疏:“似儋揭竿木,尋求大海,欲測深底,其可得乎!” 漢 賈誼 《過秦論上》:“﹝ 陳涉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赢糧而景從。”

(2).特指武裝暴6*動。《舊唐書·柳璨傳論》:“ 李氏 之失馭也……狐鳴鴟嘯,瓦解土崩。帶 河 礪嶽之門,寂無 琨 逖 ;奮挺揭竿之類,唯効 敦 玄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楊誠齋軍門》:“公嘗入陛見,其署篆者暴虐,激變營兵,亂軍 蒲大芳 揭竿而起。” 陳毅 《滿江紅·黃金海岸》詞:“獨立 非洲 西北始,揭竿而起相踵接。”

(3).豎立旗竿。《野獲編·科場·旗竿》引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士子鄉會試得雋,郡縣始揭竿於門,懸捷旗。”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揭竿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揭竿”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

1.舉竿/持竿

指舉起或手持竹竿的動作。該義項源自《莊子·庚桑楚》中的“揭竿而求諸海也”,比喻徒勞無益的行為。此外,賈誼《過秦論》中“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也描述了陳勝吳廣起義時以竹竿為旗幟的情景。

2.特指武裝暴動

後引申為底層民衆反抗壓迫的起義行為,常見于成語“揭竿而起”。例如《舊唐書》提到“奮挺揭竿之類”,清代昭梿的記載中也有“亂軍蒲大芳揭竿而起”。現代用法如陳毅詩句“揭竿而起相踵接”,均強調反抗行動。

3.豎立旗竿

指古代科舉考試後,中舉者在家門前豎立旗杆以示慶賀。明代《觚不觚錄》記載“士子鄉會試得隽,郡縣始揭竿于門”。



“揭竿”本義為舉竿動作,後因陳勝起義典故衍生出“武裝起義”的象征意義,同時包含豎立旗杆的儀式性用途。其演變體現了語言與曆史文化的緊密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揭竿

揭竿是一個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手部和竹部,總共有15畫。

揭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在古代,竹竿通常用來作為旗幟或标志,揭竿指的是将旗幟插在竹竿上,作為行軍或戰鬥的準備。後來,這個詞也引申為激動人心的呼喚或號召。

在繁體字中,揭竿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揭竿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揭采幹。其中,“采”字的寫法與現代的竹部有所不同,它包含了一個更加具體的描繪竹子的形狀的部分。

以下是揭竿的一些例句:

1. 在戰争的號角中,士兵們揭竿而起,懷着對國家的忠誠和勇氣奮勇前進。 2. 古代将領常常用旗幟揭竿鼓舞士氣,號召将士奮勇殺敵。

以下是一些與揭竿相關的詞語:

組詞:揭旗、揚旗、舉旗 近義詞:激勵、呼喚、鼓舞 反義詞:藏匿、退卻、保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