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掌國内財貨的出納。《周禮·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2).外庫。與王室的倉庫稱内府相對。《穀梁傳·僖公二年》:“如受我币,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廄而置之外廄也。” 漢 劉向 《說苑·奉使》:“君賜之外府之裘,則能勝之。”《宋書·武帝紀下》:“財帛皆在外府,内無私藏。” 宋 王安石 《和吳禦史汴渠》詩:“貨入空外府,租輸陳太倉。東南一百年,寡老無殘粻。”
(3).外廷所設府署機關。《後漢書·孫程傳》:“ 顯 ( 閻顯 )弟衛尉 景 遽從省中還外府,收兵至 盛德門 。” 唐 韓愈 《唐故相權公墓碑》:“前後考第進士及庭所策試士,踵相躡為宰相達官,與公相先後,其餘布處臺閣外府,凡百餘人。”
(4).京都以外的州郡。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興廉舉孝,歲時於外府。署行議年,日夕於中甸。”《南史·王勱傳》:“ 王生 才地,豈可遊外府乎?” 唐 劉禹錫 《代請朝觐》:“復加朝章,作藩外府,遠違輦下,十有四年。”
(5).外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兩個人走到坊口,隻見對面來了一把黃傘,兩對紅黑帽,一柄遮陽,一頂大轎。知道是外府官過,父子兩個站在房簷下看,讓那傘和紅黑帽過去了。”
外府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側重,主要包含以下兩類釋義:
指京都以外的州郡官府或地方行政機構
這是“外府”最基礎的含義,與中央朝廷所在的“内府”(或“中府”)相對。它泛指京城管轄範圍之外的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治所。例如《周禮·天官·外府》記載:“外府掌邦布之入出”,鄭玄注:“外府,主泉藏在外者”,說明其職能是管理地方財政物資的出入庫。唐代柳宗元在《嶺南節度飨軍堂記》中描述地方治理時,也使用了“外府”代指地方行政機構。
特指唐代以後的地方財政機構
在更具體的制度史語境中,“外府”在唐代及以後曾作為特定官署的名稱。它是與中央國庫(如“左藏庫”、“右藏庫”等)相對應的地方性庫藏機構,主要負責收納、保管地方賦稅、物資等。例如《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地方財稅需“輸于外府”,表明其作為地方財政倉庫的功能。
“外府”一詞主要體現了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在行政與財政管理上的二元結構。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着“京都之外”或“中央之外”的空間與職能劃分,既指代廣義的地方行政體系,也曾是特定曆史時期(如唐代)地方財政庫藏機構的專稱。
參考來源:
“外府”是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以下是其常見義項的詳細解釋:
古官名
指掌管國家財貨收支的官職,源自《周禮·天官·外府》中的記載:“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外庫(與王室“内府”相對)
指中央政權或地方行政機構設立的倉庫,區别于王室專屬的“内府”。例如《穀梁傳》提到“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宋書·武帝紀》亦載“財帛皆在外府”。
外廷府署機關
表示朝廷在宮外設立的行政機構,如《後漢書·孫程傳》中描述的外府收兵事件。
京都以外的州郡或泛指外地
引申為中央政權管轄範圍之外的區域,如王安石詩句“貨入空外府”即指地方財政。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財政、行政或地理範疇,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例如“計是時……府縣倉廪蓄積甚豐”,此處“外府”特指地方財政機構。
艾孀北君蛃屬捕房采椽菜蔬嘈啐遲旆黜殡楚角磁卡倒裳索領燔灼赓續過秤鼓盤懷生灰白會徽魂驚膽落劍吷轇結急匆匆稭稈晶晃急世狂矞拉伸陵衍美術字面面相觑迷下蔡木枕那羅陀泥塗偏徇皮包骨頭羟氨基諐諐青鷇青要女虬駕日阕若口引散敗三魂散開稍工省部折色梳沐順慮順天應人悚慨帖泰退火微勞未殊縣命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