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驚恐萬分。《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目連 雖是聖人,亦得魂驚膽落。”《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番子正在魂驚膽落,又見山後那二百人,搖旗呐喊飛殺上來。”
“魂驚膽落”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ún jīng dǎn luò(),形容人因極度驚恐而心靈震撼、膽怯到極點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敦煌變文集》《儒林外史》等文獻來源。
魂驚膽落是一個成語,表示極為害怕或受到極大驚吓的狀态。形容人在面臨恐怖、危險或突發的驚慌事件時,精神和身體都遭受到嚴重的震動。
魂(鬼部):部首鬼,總筆畫9
驚(心部):部首心,總筆畫12
膽(月部):部首月,總筆畫9
落(艹部):部首艹,總筆畫11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小說《彭公案》中。它是由魂、驚、膽、落四個漢字組成,意指驚慌不安,膽小如鼠的樣子。
繁體字為「魂驚膽落」。
在古代寫法中,這個成語的字形略有不同:
魂 - 魂字在古時候形狀更像是鬼的形狀,頂部有角。
驚 - 驚字在古代寫法中,上部是心字旁邊加上兩個亡字,表示心靈受到驚吓的樣子。
膽 - 膽字在古時候寫法中,右部為月字,上半部分為肉,表示勇敢和膽量。
落 - 落字在古代寫法中,上部是草字旁邊加上兩個點,表示植物形态和形狀。
1. 當她看到蛇突然從草叢中鑽出來的時候,她的魂都驚得落在了膽下。
2. 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開車,可能會讓任何人的魂都驚膽落。
3. 面對如此兇狠的對手,他們的膽量大不如從前,迅速被吓得魂驚膽落。
組詞:心驚肉跳、膽戰心驚、膽怯、驚弓之鳥
近義詞:膽戰心驚、魂飛魄散、膽小如鼠
反義詞:勇敢、大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