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謂所征田糧折價征銀鈔布帛或其他物産。亦用以稱俸祿折發錢鈔。《宋史·食貨志上三》:“有司言其地沃民勤,頗多積穀,請每歲和市,隨常賦輸送,其直多折色給之。”《明史·食貨志二》:“十七年, 雲南 以金、銀、貝、布、漆、丹砂、水銀代秋租。於是謂米麥為本色,而諸折納稅糧者,謂之折色。”《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若有為民的官,将這樣的災傷申報上去,央兩院題本改了折色,百姓也還可存濟。” 清 孫承澤 《天府廣記·寶源局》:“ 正德 七年,令職官折色俸給,十分為率,一分折錢,九分關銀。”
(2).指銀子的成色。亦以指銀子成色不足。《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那敗子借債……第一,折色短少,不能足數。” 鄭觀應 《盛世危言·鑄銀》:“﹝紋銀﹞用之于市肆則耗損頗多,有加耗,有貼費,有減水,有折色,有庫平、湘平之異,有漕平、規平之殊。”
“折色”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古代将應征收的田糧、賦稅或官員俸祿,折合為銀錢、布帛等替代物進行繳納或發放。例如:
指銀兩的金屬純度或成色不足,常見于古代金融交易。例如:
該詞多用于明清經濟文獻,反映古代貨币與賦稅制度的演變。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宋史》《明史》及《警世通言》等文獻(綜合參考、、)。
《折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折疊和疊加在一起的顔色,形成的新色彩。
《折色》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和“色”兩個部分,“⺆”是左邊的部首,表示折疊;“色”是右邊的部首,表示顔色。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折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人們使用蠶絲、染料和技藝将不同顔色的絲綢疊加在一起,形成新的顔色,這就是最早的折色。
《折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折色」,沒有太大的差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折色》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是「折色」,與現在的寫法相同。
1. 這件衣服的設計采用了折色的技巧,使整體看起來更具層次感。
2. 他用不同的顔料折疊在一起,創造出了獨特的折色效果。
折疊、折紙、折痕、折服、折疊機
混色、嵌色、混合顔色
單色、純色、原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