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掌国内财货的出纳。《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2).外库。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我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汉 刘向 《说苑·奉使》:“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宋书·武帝纪下》:“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诗:“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3).外廷所设府署机关。《后汉书·孙程传》:“ 显 ( 阎显 )弟卫尉 景 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 盛德门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餘布处臺阁外府,凡百餘人。”
(4).京都以外的州郡。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於外府。署行议年,日夕於中甸。”《南史·王勱传》:“ 王生 才地,岂可游外府乎?”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復加朝章,作藩外府,远违輦下,十有四年。”
(5).外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两个人走到坊口,只见对面来了一把黄伞,两对红黑帽,一柄遮阳,一顶大轿。知道是外府官过,父子两个站在房簷下看,让那伞和红黑帽过去了。”
外府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侧重,主要包含以下两类释义:
指京都以外的州郡官府或地方行政机构
这是“外府”最基础的含义,与中央朝廷所在的“内府”(或“中府”)相对。它泛指京城管辖范围之外的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治所。例如《周礼·天官·外府》记载:“外府掌邦布之入出”,郑玄注:“外府,主泉藏在外者”,说明其职能是管理地方财政物资的出入库。唐代柳宗元在《岭南节度飨军堂记》中描述地方治理时,也使用了“外府”代指地方行政机构。
特指唐代以后的地方财政机构
在更具体的制度史语境中,“外府”在唐代及以后曾作为特定官署的名称。它是与中央国库(如“左藏库”、“右藏库”等)相对应的地方性库藏机构,主要负责收纳、保管地方赋税、物资等。例如《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地方财税需“输于外府”,表明其作为地方财政仓库的功能。
“外府”一词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在行政与财政管理上的二元结构。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着“京都之外”或“中央之外”的空间与职能划分,既指代广义的地方行政体系,也曾是特定历史时期(如唐代)地方财政库藏机构的专称。
参考来源:
“外府”是古代汉语中的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是其常见义项的详细解释:
古官名
指掌管国家财货收支的官职,源自《周礼·天官·外府》中的记载:“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外库(与王室“内府”相对)
指中央政权或地方行政机构设立的仓库,区别于王室专属的“内府”。例如《穀梁传》提到“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宋书·武帝纪》亦载“财帛皆在外府”。
外廷府署机关
表示朝廷在宫外设立的行政机构,如《后汉书·孙程传》中描述的外府收兵事件。
京都以外的州郡或泛指外地
引申为中央政权管辖范围之外的区域,如王安石诗句“货入空外府”即指地方财政。
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财政、行政或地理范畴,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代对象。例如“计是时……府县仓廪蓄积甚丰”,此处“外府”特指地方财政机构。
抱锣薜户避影不纯蚕啗参管持禄养交冲恬愁悰搭手肚包蹲跕鼢鼠覆折孚笋凫绎更何况宫储骨都过味滈池宏观世界街面儿上饥窘禁典鯨觀金槛极头科税倥急链子马陆囊橐铙挽牛子牌偏艺凭心齐大乎寝牀庆成宴清斝全诘权媢如箭在弦桑鸡失惊水口水电站司令员丝弦随葬惕惊兔卢土头土脑晚寤晩香五灵神衔胆先故遐障蟹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