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步行。《論語·先進》:“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邢昺 疏:“徒,猶空也,謂無車空行也,是步行謂之徒行。”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 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貧無車馬,不堪徒行。” 唐 白行簡 《李娃傳》:“乃徒行出,至 曲江 西 杏園 東。” 元 曹之謙 《風雪障面圖》詩:“僕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語心應語。”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美艷若此,而徒行何也?”
(2).謂無事閑行。 唐 無名氏 《大唐傳載》:“僕不遠千裡,裹糧求見,非徒行也,意必謂 明公 有以見教,而含木石不盡勤勤之意何耶?”
“徒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和用法:
步行(核心義)
無事閑行(語境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查字典》、古典文獻及唐代筆記的考據,确保釋義的準确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抱樸子》《論語》等原著。
《徒行》一詞是指行走、步行的意思。在漢語中,徒行常常指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行走。
《徒行》的部首是彳(chì)
《徒行》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徒行》是古代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論語·子路》篇中。在繁體中,徒行的寫法為「徒行」。
在古代漢字中,徒行的寫法通常是用篆書體或者隸書體來書寫。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逐漸演變,書寫形式也發生了變化,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楷書體和行書體。
1. 在漫長的徒行中,他堅持不懈地向前走。
2. 沒有公共交通工具,隻能徒行十幾公裡去上學。
1. 徒步行走
2. 徒步旅行
3. 徒步遠足
4. 徒步穿越
1. 步行
2. 徒步
3. 徒步旅行
1. 駕車
2. 騎行
3. 坐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