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步行。《論語·先進》:“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邢昺 疏:“徒,猶空也,謂無車空行也,是步行謂之徒行。” 晉 葛洪 《抱樸子·自叙》:“ 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貧無車馬,不堪徒行。” 唐 白行簡 《李娃傳》:“乃徒行出,至 曲江 西 杏園 東。” 元 曹之謙 《風雪障面圖》詩:“僕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語心應語。”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美艷若此,而徒行何也?”
(2).謂無事閑行。 唐 無名氏 《大唐傳載》:“僕不遠千裡,裹糧求見,非徒行也,意必謂 明公 有以見教,而含木石不盡勤勤之意何耶?”
徒行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詞義在權威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根據《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的解釋,該詞包含以下兩個義項:
一、指徒步行走的行為,即不借助車馬等交通工具的代步方式。例如《論語·先進》中"吾不徒行,以為之椁"一句,描述孔子因經濟條件限制而無法置辦棺椁,故選擇步行送葬。現代漢語中仍保留此用法,如"考察隊員徒行穿越荒漠"。
二、表示空手而行、未攜帶物品的狀态。《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使吏盡其衆,徒行于原"的記載,即指軍隊輕裝簡從的行軍方式。此義項在當代多用于文學描述,如"探險家徒行深入洞穴,未帶專業裝備"。
兩個義項均體現漢字"徒"的核心語義——"空、沒有",分别從空間移動和物品攜帶角度延伸出具體含義。北京語言大學《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特别指出,第二義項在先秦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後逐漸被"徒手"等詞語替代。
“徒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次的解釋和用法:
步行(核心義)
無事閑行(語境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查字典》、古典文獻及唐代筆記的考據,确保釋義的準确性。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抱樸子》《論語》等原著。
遍布閟隔嶓冢材識唱詩春天蠢愚出誅叢遽翠尊丹陽布衣電梯地險恫吓蠹克冠上加冠管治果報旱稻寒號蟲含聽互動毀言渾蓋家丑蹇傲磵道交護蛟窟階陛盡顇井孔靜言庸違進舟泂酌扣墀扣留練帛靈府麗組密秘内詳貧居貧危清宮除道青山生意任命三獻官篩羅善男子審畫唐菖蒲跳丸日月聽筒穩穩沉沉污劣仙方閑捷現局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