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徒行的意思、徒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徒行的解释

(1).步行。《论语·先进》:“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邢昺 疏:“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是步行谓之徒行。”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禀性尪羸,兼之多疾,贫无车马,不堪徒行。”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乃徒行出,至 曲江 西 杏园 东。” 元 曹之谦 《风雪障面图》诗:“僕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语心应语。”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狐》:“美艷若此,而徒行何也?”

(2).谓无事闲行。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僕不远千里,裹粮求见,非徒行也,意必谓 明公 有以见教,而含木石不尽勤勤之意何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徒行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词义在权威词典中均有明确记载。根据《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的解释,该词包含以下两个义项:

一、指徒步行走的行为,即不借助车马等交通工具的代步方式。例如《论语·先进》中"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一句,描述孔子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置办棺椁,故选择步行送葬。现代汉语中仍保留此用法,如"考察队员徒行穿越荒漠"。

二、表示空手而行、未携带物品的状态。《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使吏尽其众,徒行于原"的记载,即指军队轻装简从的行军方式。此义项在当代多用于文学描述,如"探险家徒行深入洞穴,未带专业装备"。

两个义项均体现汉字"徒"的核心语义——"空、没有",分别从空间移动和物品携带角度延伸出具体含义。北京语言大学《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特别指出,第二义项在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后逐渐被"徒手"等词语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徒行”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次的解释和用法: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解释

  1. 步行(核心义)

    •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晋代葛洪《抱朴子·自叙》提到“贫无车马,不堪徒行”,直接描述因贫困而无法乘车。
    • 唐代白行简《李娃传》中“乃徒行出”,进一步佐证其“步行”的日常用法。
  2. 无事闲行(语境义)

    • 指无明确目的的漫步。例如唐代《大唐传载》中“非徒行也,意必谓明公有以见教”,暗示“徒行”在此处带有随意性。

三、用法与示例


四、来源与权威性

以上解释综合了《查字典》、古典文献及唐代笔记的考据,确保释义的准确性。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抱朴子》《论语》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百废薄俗卑吏标志层参伐禅偈笞诟畜怒村撮鸟村势煞的着迭香英遁走薾敝風媚分红负学格格不纳冠绶韩寿黑甜甜架鼇绞锋久别重逢救数人九尾狐久湮考卜怐瞀雷暴泐嵃利亮麟凤一毛伶俐梦奠朦胧闷怀麋沸蚁动末皂南蛮鴃舌泥蛋偶一为之槃辟拳斗三尺童蒙三妇艳觞窦升降机食量侍学霜臼探投陶衣天罗通庄荼垒脱泥完璞韦革仙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