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骹箭”。亦作“髐箭”。髇矢。《太平禦覽》卷三五○引《魏百官名》:“三公拜賜鶉尾鶻尾髇箭十二枚。”《山海經·南山經》“其狀如鵁” 晉 郭璞 注:“鵁,似鳧而小,腳近尾。音骹箭之骹。”《後漢書·文苑傳上·杜笃》“椎鳴鏑” 唐 李賢 注:“《前書》‘ 冒頓 作鳴鏑。’今之髐箭也。” 元 劉詵 《感舊行》:“舉家避兵竄山巖,道逢哨騎落髇箭。”
“髇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特殊類型的箭。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髇箭”是古代一種功能性箭矢,以發聲為顯著特征,常見于軍事或狩獵場景。其名稱和結構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功能一緻。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廣韻》《水浒傳》等古籍原文。
《髇箭》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味着“厲害的箭”。它由“髇”和“箭”兩個字符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1. 髇:由部首“骨”組成,總共有15畫。
2. 箭:由部首“竹”組成,總共有14畫。
《髇箭》這個詞最早出現于《漢書·匈奴傳》中,用來形容匈奴族的強大箭術。在古代戰争中,箭矢是重要的遠程攻擊武器,而髇箭則指那些具有特殊雜技和娴熟射擊技巧的弓箭手所發射的箭矢。
在繁體中,髇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髇箭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種多樣,根據不同的書法風格和筆畫習慣,髇和箭可能會有些不同的變體。但它們的基本結構和含義是一緻的。
1. 這位弓箭手的髇箭射中了敵人的馬腿,使其失去了移動能力。
2. 射擊雜技演員瞄準空中的氣球,用一支髇箭将其刺破了。
1. 組詞:髇箭術、髇箭手
2. 近義詞:利箭、鋒箭、利矢
3. 反義詞:鈍箭、弱箭、廢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