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仞的意思、九仞的詳細解釋
九仞的解釋
六十三尺。一說七十二尺。常用以形容極高或極深。《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孔 傳:“八尺曰仞。” 陸德明 釋文:“七尺曰仞,一雲八尺曰仞。”《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趙岐 注:“軔,八尺也。” 唐 黃滔 《景陽井賦》:“沒地無慙,顧九仞之深可匿。” 宋 葉適 《何倫秀才親喪不能舉》詩:“何當深九仞,更與崇四尺。” 郭沫若 《謝陳代新》:“說了一句外行話,敵對者會推翻你九仞的高山。”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仞的解釋 仞 è 古代計量單位:一仞(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厘米)。山高萬仞。 測量深度。 古同“韌”,堅韌。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九仞”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九”與“仞”的組合,表達極高的高度或極深的深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九仞”字面指九重仞,“仞”是古代長度單位,但具體數值存在争議:
- 七尺為一仞:據《說文解字》等文獻,一仞約合1.6-1.8米,九仞即約11-16米。
- 八尺為一仞:如《孔傳》《孟子》注疏中的解釋,九仞可達約18-22米。
因此,九仞常被籠統形容為“極高或極深”,而非精确數值。
二、出處與典故
- 經典文獻:
出自《尚書·旅獒》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篑”,比喻事情接近成功卻因小失誤失敗。
另見《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強調堅持的重要性。
- 文化寓意:常與“堅持”“積累”相關聯,如黃滔《景陽井賦》用“九仞”形容深井的險峻。
三、使用場景
- 自然景觀:形容山峰、深淵等壯麗景象(如“九仞之山”)。
- 抽象比喻:指代事業、學問等需長期積累的領域(如郭沫若用“推翻九仞高山”比喻學術嚴謹)。
- 曆史建築:文獻中用于描述城牆、樓閣的高度或深度。
四、現代延伸
如今,“九仞”多用于文學或成語中,如“功虧一篑”已成為常用成語,警示人們做事需善始善終。
參考資料
更多信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尚書》等古籍,或參考中的例句與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仞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表示非常深厚或極高的程度。拆分部首為乙和人,乙表示長的形狀,人表示人類。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将九仞分為兩個部分,九部分為乙的讀音,仞部分為人的讀音。九部分為乙的字形表示高,仞部分為人的字形表示深。
九仞一詞的來源有一說認為它來源于古代的具體度量單位,即九仞表示高度或深度的九倍。有的說法是九仞源于谷地高峰之上的測量,比如山高九仞,河深九仞等等。然而,對于九仞具體的曆史來源還存在争議。
九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仍然是九仞。在古時候,由于漢字的演變和不同文化的影響,九仞的字形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核心意思仍然保持不變。
以下是九仞的幾個古時候漢字寫法:
1. 九仞
2. 九尺
3. 九度
4. 九丈
例句:
1. 這座山高九仞,氣勢雄偉。
2. 大海深邃如九仞之淵。
關于九仞的組詞,可以有九仞高、九仞深、九仞高峰等等。
與九仞相近的詞語可以是九重、九丈、萬丈等,它們都表示非常高或非常深的程度。
反義詞則可以是低矮、淺陋等詞彙,它們表示相反的程度。
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