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俗的意思、甜俗的詳細解釋
甜俗的解釋
軟熟媚俗。《明詩紀事丙籤》卷七引《三台詩錄》:“ 南郭 詩才思豪逸,後師 山谷 ,多拗句,造思頗苦,自謂不如是不足以遠甜俗一派。” 清 周圻 《與濟叔論印章》:“絶去甜俗谿徑,是 濟叔 本色。”
詞語分解
- 甜的解釋 甜 á 像糖或蜜的滋味,喻使人感到舒服的,與“苦”相對:甜品。甜食。甜菜。甜瓜。甜美。甜潤。甜適。甜爽。甜言蜜語。 苦 筆畫數:; 部首:甘; 筆順編號:
- 俗的解釋 俗 ú 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俗尚。風俗。習俗。約定俗成(指某種事物是由群衆通過長期實踐而認定形成)。 大衆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俗名。俗語。俗曲。雅俗共賞。 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厭的:
專業解析
甜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美學批判意味的形容詞,其含義可從字面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
字面義與核心含義:
- 甜:本指像糖或蜜的味道(甘甜),引申為使人感到愉快、舒適、美好。
- 俗:指大衆的、普通的、流行的,有時帶有平庸、缺乏格調或品位的貶義色彩。
- 結合義:“甜俗”指某種風格、趣味或作品在追求愉悅感、舒適感或表面美感時,過分迎合大衆流行口味,顯得膚淺、庸俗、格調不高,缺乏深刻内涵或高雅品味。它描述的是一種表面讨喜但内在空洞、流于匠氣或低級趣味的審美傾向。
-
應用場景與引申義:
- 藝術批評:常用于評價繪畫、音樂、文學、設計等藝術作品。例如,批評一幅畫色彩過于豔麗、形象過于甜美但缺乏藝術深度和個性;批評一首曲子旋律過于簡單、甜膩,缺乏情感張力和藝術價值;批評一部小說情節過于煽情、人物過于臉譜化,迎合低級趣味。
- 風格描述:形容某種裝飾、服飾或生活方式過于追求表面的華麗、甜美或舒適感,顯得浮誇、做作、缺乏真正的品味或文化底蘊。
- 人物評價:偶爾也用于形容人的氣質或言行過于做作地追求甜美、讨喜,顯得不自然、缺乏真誠或深度(此用法相對較少)。
“甜俗”的核心含義是指在審美上過分追求表面的甜美、愉悅和流行,導緻流于膚淺、庸俗、缺乏内在深度和高雅格調的一種貶義評價。它強調的是形式上的“甜”(讨喜)與實質上的“俗”(平庸、低級)的結合。
參考來源:
- 釋義核心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甜”、“俗”的釋義及合成詞“甜俗”的常見用法解析。
- 美學批評語境的應用參考《辭海》(第七版)藝術批評相關條目及美學理論著作中關于“俗”與“雅”的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甜俗”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及使用場景:
一、基本解釋
甜俗(拼音:tián sú)由“甜”(甜蜜、溫馨)和“俗”(庸俗、平凡)組合而成,形容言辭或行為過于甜蜜而顯得俗氣,缺乏真摯情感或高雅品味。例如:公共場合誇張的示愛、過分矯飾的情感表達等。
二、引申含義
在文學藝術領域,甜俗常指作品風格軟熟媚俗,即刻意迎合大衆喜好而失去藝術獨特性。例如明代詩人批評某些詩派“甜俗一派”,清代篆刻家周圻也強調創作需“絕去甜俗蹊徑”。
三、曆史典故
據傳明朝官員陳洪因言辭過于甜膩,被戲稱為“甜洪”,後衍生出“甜俗”一詞,用以諷刺虛浮的言行。
四、應用建議
- 日常語境:可用于批評表面熱情、實則虛僞的社交行為。
- 藝術評價:形容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的創作風格,如“舍巧媚,去甜俗”。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如《明詩紀事丙籤》相關内容),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麻被難表核筆杆避姙塵翳寵授仇冤川澤納污吊書子定昬端勁風平浪靜風匣伏擊戰浮漾宮刑郭門恨不能合湯建省監統九侯樛曲酒仙沮遏孔照臘劑攬腳斂葬僚仆羅縠夢影明鏡高懸閩關跑竹馬頗孚破赀诮讪青穗輕易丘門三腳蝦蟆上海市膻腥深感穗肥雖然特甚條規投筆頭足倒置抟空捕影吐錦雞脫尖外患枉戾藓駁閑暇時間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