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石矼 ”。石橋。一說為置于水中供人渡涉的踏腳石。《爾雅·釋宮》:“石杠謂之徛。” 郭璞 注:“聚石水中,以為步渡彴也。《孟子》曰:‘歲十月徒杠成。’或曰今之石橋。” 晉 左思 《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 漳 渠。” 唐 皮日休 《憶洞庭觀步十韻》:“上戍看綿蕝,登村度石矼。” 清 曹寅 《雨夕送令彰還廣陵》詩:“陂蕩水連江,泥塗聚石矼。”
“石杠”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í gàng,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總結來看,“石杠”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石橋或渡水設施,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代對象。
石杠是一個漢字詞語,常常用來指代長方形的石頭料,通常用于建築、雕刻或者修繕等領域。這種石材具有堅硬、耐用的特點,因此被廣泛使用。
石杠的部首是石(shí),由兩個筆畫構成。其餘的部分是杠(gàng),由五個筆畫構成。
《石杠》一詞最早出現在《新華字典》中,意思是“一種用黃銅制成的石頭料”,用于特定工藝或者建築中。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代任意長方形的石材。
《石杠》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石槓」。
在古代,「石杠」的字形較為簡單,寫作「㒭」。
1. 這塊石材質地堅硬,適合用來雕刻。
2. 這座莊園的圍牆由石杠組成,非常堅固。
1. 石料(shí liào):泛指各種石頭材料。
2. 杠子(gàng zi):一種長棍狀的物品,通常用于托舉或攜帶重物。
石料、石塊、石頭
草木、水泥、紙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