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旦的意思、平旦的詳細解釋
平旦的解釋
[dawn] 清晨;平明;平日,平時
詳細解釋
(1).清晨。《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 漢 劉向 《新序·雜事四》:“君昧爽而櫛冠,平旦而聽朝。” 南朝 宋 鮑照 《代放歌行》:“鷄鳴 洛城 裡,禁門平旦開。” 唐 白居易 《郡亭》詩:“平旦起視事,亭午卧掩關。”《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下》:“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寧神,調息細審。”
(2).平日,平時。《醒世姻緣傳·引起》:“絶義相持,豈無平旦良心?”
(3).古代十二時之一。相當于後來的寅時。
詞語分解
- 平的解釋 平 í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别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輩。 安定、安靜:平安。平服。 治理,鎮壓:平
- 旦的解釋 旦 à 早晨:旦暮。通宵達旦。枕戈待旦。 表示某一天,亦指農曆的初一日:旦望(農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旦日(a.明天:b.白天)。 傳統戲劇裡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 纖度單位,九千米長的纖維
專業解析
“平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表示天剛亮的時候,即清晨太陽将出或初出之時,約相當于現代時間的淩晨3點至5點(寅時)。以下是詳細解釋:
-
字義解析:
- “平”:有“太陽初升”“黎明”之意,強調晝夜交替的平衡點。
- “旦”:象形字,甲骨文像太陽從地平線升起,本義即“天亮”“早晨”。
合稱“平旦”,指天色由暗轉明、曙光初現的時刻。
-
時間定位:
在中國古代十二時辰制中,“平旦”對應寅時(3:00–5:00),是夜與晝的過渡階段。《淮南子·天文訓》載:“日出于旸谷……至于曲阿,是謂旦明(平旦)。”
-
文獻例證:
- 《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描述清晨的清明之氣。
- 《史記·項羽本紀》:“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指淩晨部署軍事行動。
-
文化内涵:
古人認為平旦是陽氣初生、心神清明的時段,適合修身養性。《黃帝内經》提倡“平旦人氣生”,強調此時靜坐調息有益健康。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2卷第1235頁。
-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平旦”詞條。
- 《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旦”字釋義。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網頁鍊接,此處僅标注文獻名稱及出版社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平旦”是古代對特定時間段的稱謂,具體含義及文化背景如下:
1.詞義解釋
- 基本定義:指天剛蒙蒙亮、太陽未出地平線前的時段,即黎明時分。
- 時間範圍:對應現代時間的淩晨3點至5點,屬于古代十二時辰中的“寅時”,也是“五更”的最後一更。
2.别稱與關聯
- 常見别稱: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昧旦等。
- 十二時辰關聯:寅時與生肖“虎”搭配,古人認為此時老虎最活躍。
3.古籍引用
- 《孟子·告子上》提到“平旦之氣”,指黎明時分的清新氣息。
- 南朝鮑照《代放歌行》中“禁門平旦開”,描述清晨宮門開啟的場景。
4.實際應用
- 生活作息:古人常在此時起床處理事務,如白居易《郡亭》中“平旦起視事”。
- 現代例句:如“萬戶千門平旦開”“平旦冰結矣”等,均體現其時間屬性。
5.文化意義
- 作為時間劃分的精細化體現,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節律的重視。
總結來看,“平旦”既是具體的時間節點,也承載了古代天文曆法、文學表達及生活智慧。若需進一步了解十二時辰體系,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百科。
别人正在浏覽...
罷廢半勞動力标徵碧珠駁堯不分虿芒祠曹村氓凍飈杜口絕言防戍飛岑鈎絲龜腸海角天隅駭沐混沄見事生風矯世勵俗解驗棘環積冷近瞅子靜貼輯瑞鐝頭空遠良弓兩階涼薯落井投石馬壩人芒郎眉端銘勒滂流蟠龍破貨清察呥呥儒訓閃走設端深山窮谷視察室宇壽紀蜀艇宿禍俗務泰岱同筆研通謀涒漢外生女往迹蚊子樹五楘小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