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 君平 蔔筮於 成都 市……裁日閲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顔師古 注:“肆者,市也,列所坐之處也。”後因以“簾肆”指市井坊間。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下官雖乏鄉曲之譽,然嘗聞君子之行矣,其上則隱於簾肆之間,卧於巖石之下,次則結綬 金馬 之庭,高議 雲臺 之上。” 宋 林逋 《病中》詩之二:“簾肆有徵常遇困,刀圭無狀為攻深。” 清 吳偉業 《贈學易友人吳燕馀》詩之二:“從今 郫 上田休種,簾肆無家取百錢。”
“簾肆”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出自《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記載漢代隱士嚴君平在成都集市以蔔筮為生,每日賺取百錢後便“閉肆下簾”,轉而講授《老子》。這裡的“肆”指市集攤位,“簾”則是懸挂的布幔,合指市井中的經營場所。
多用于古代文學,體現文人“大隱隱于市”的價值觀,如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中“隱于簾肆之間”。
“簾肆”既是對市井場所的客觀描述,也承載了隱士文化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或文學用例,可參考《漢書》原文及南朝相關詩文。
簾肆(lián s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簾子店、簾子攤。指出售簾子的商店或攤位。
簾肆的部首是巾,筆畫數為12。
簾肆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肆字一般指商業性質的機構,比如商出售的地方。簾子是古代用來遮擋陽光和創造私密空間的工具。因此,簾肆就指出售簾子的商店或攤位。
簾肆在繁體字中寫作簾肆。
在古代,簾肆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代的簾肆可能寫作簾巳或簾時。
1. 那個街角有一家新開的簾肆,賣的簾子顔色很漂亮。
2. 我們買了一條簾子,是在當地的簾肆裡購買的。
簾子、簾篷、簾幕、簾牆、帷幕、窗簾、紗簾
帷幕、窗簾、紗簾
開店、關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