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旋凹陷。 北周 庾信 《枯樹賦》:“迺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
“盤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盤坳(pán ào):指物體盤旋凹陷的形态,常用于描述自然物(如樹木、山石)的曲折回繞與低窪不平。
該詞最早見于北周文學家庾信的《枯樹賦》:“乃有拳曲擁腫,盤坳反覆。”
此句以“盤坳”形容古樹因年久變形而産生的盤曲凹陷,賦予其滄桑意象。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庾子山集注》等典籍。
盤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皿”和“土”。其中,“皿”表示盤子;“土”表示土地。合在一起表示一個凹陷的地面,形狀像一個盤子。盤坳也可以指深陷或坑窪的地形。
根據部首的拆分,盤坳的筆畫數為8畫。其中,“皿”部首有5畫,“土”部首有3畫。
《盤坳》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中的一句話:“能盤桓于魏晉者,足以為盛德也已。”在這裡,“盤桓”一詞的意思是停留、逗留。後來,人們将“盤桓”中的“桓”改成“坳”,用來形容地形的凹陷或坑窪。
在繁體字中,盤坳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盤坳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形式。不同的文獻和碑刻中,盤坳的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但總的來說,盤坳的字形以盤子和土地的結合為主要形象。
以下是一個使用盤坳的例句:聽說這個地區有一個盤坳,他們正在進行填平工作。
一些與盤坳相關的組詞包括盤坳地、盤坳形、盤坳區等。
與盤坳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坑窪、凹陷、陷坑等。
與盤坳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平坦、平整、高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