牒舉的意思、牒舉的詳細解釋
牒舉的解釋
上書陳述。 唐 白居易 《得景為縣官判事案成後自覺有失請舉牒追改判》:“先迷後覺,判事雖不三思;苟有必知,牒舉明無二過。”
詞語分解
- 牒的解釋 牒 é 文書,證件:通牒。度牒。尺牒。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 舉的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擡,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
專業解析
牒舉(dié jǔ)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古代用法,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兩個語素:
- 牒:指古代官方的文書或記錄文件,如《說文解字》釋為“劄也”,即簡劄、簿冊;
- 舉:意為列舉、舉薦,如《周禮》中“舉賢良”即推舉人才。
綜合而言,“牒舉”指通過書面形式逐條列舉或呈報事務,多用于古代行政流程。例如《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凡诏旨、制敕……皆牒舉而行之”,此處強調以文書形式傳達政令的官方行為。
現代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未單列該詞條,但可通過《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對“牒”的釋義及“舉”的引申用法推證其複合含義。研究文獻中,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研究》曾援引唐代公文案例解析該詞的行政語境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牒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構成:由“牒”(文書、公文)和“舉”(陳述、提出)組合而成,字面意為通過文書形式向上級陳述或報告。
- 定義:指以正式公文形式上書陳述意見或修正錯誤,常見于古代官方文書往來中。例如,唐代官員發現已判案件有誤時,可通過“牒舉”請求更正(,)。
2.用法與語境
- 主要用于公事場景,如官員對已完成的公務進行補充說明或修正。白居易在判詞《得景為縣官判事案成後自覺有失請舉牒追改判》中提到:“牒舉明無二過”,即強調通過正式文書糾正錯誤的合理性(,)。
3.詞源與演變
-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屬于古代行政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曆史文書或古典文學時可能涉及(,)。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上書、呈報、禀告。
- 相關概念:牒文(公文)、舉正(糾正錯誤)。
“牒舉”是古代通過公文形式向上級陳述或修正的正式行為,強調文書的規範性和官方權威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行政制度或白居易的判詞,可參考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疊布白脰襃拔抱誠守真並轡參頭秤铊雖小壓千斤沖淹從意打折扣燈色電射放誕不拘繁養繁翳奉承花肥懷什話口袋子劍服将勤補拙尖厲澆滑街居金光蓋地跻險俊喆龍趙籮頭廟谟末佐沐樹樸古七長八短挈壺欺哄起疴欽録啓運泉窩神魂飄蕩沈塞蝨蟲失隊石花庶功鎖國政策潭沱投險退廢枉刻宛洛危慮磑牛無從物母香蠟孝和孝簾狎媟